【文學介入社會】吳晟/一窩蜂亂亂種(中)

臺東縣鹿野鄉小葉欖仁遭「斬首式」修樹。(圖/本報資料照片)

從1980年代中期,黑板樹崛起,快速瘋迷全國搶種,維持不到三十年風光,問題明顯浮現,2010年左右,喊打喊殺的「民意」,逐漸「盛行」。

什麼問題呢?

黑板樹成長速度太快,又屬淺根樹種,最受詬病的是強勢竄根、浮根,嚴重破壞路面、車道,導致民衆絆倒、摔傷、車損等危害,甚至破壞教室等建築物,導致水管破裂……

除了強勢竄根,黑板樹還有許多特性,令民衆嫌惡,諸如每年開花季,會產生濃烈氣味,刺鼻難聞;花粉棉絮飄散,誘發氣喘、過敏;以及枝條鬆脆、不耐強風吹襲、易斷裂摧折,砸傷人、車,防不勝防。

每年四、五月,各級政府都有「防颱」措施,都會編列防颱經費,其中之一便是修剪樹木。我們經常會看見砍頭式、斷手斷臂式修剪的行道樹,以黑板樹居多。

黑板樹、小葉欖仁、鳳凰木等樹木竄根,除了樹種本身淺根特性,還有錯誤的種植環境。

臺灣社會「景觀工程」,流行水泥、花臺圈圍起來的植樹「美學」,俗稱「樹穴」,小小樹穴空間限制生長;或是水泥砌造圈圍起來的植栽綠帶,太窄小,而黑板樹適應力強、成長快速,樹幹高大粗壯,淺根「橫向發展」,才能支撐樹身,必然要和水泥拚個你死我活,掙脫水泥封鎖,必然拱起泥磚,撐破路面。

臺中市人行道因黑板樹浮根化而龜裂。(圖/本報資料照片)

黑板樹病蟲害少。蟲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有蟲就有鳥,然而黑板樹蟲不敢吃,鳥不敢來。很少人知道,黑板樹樹身不能做木材,栽培草菇的農民告訴我,黑板樹樹幹樹枝攪碎,也不能做蕈菇培養料(俗稱菇仔包)。

這些現象越來越明顯,民衆逐漸由愛轉惡,愛之盲目搶種、惡之喊殺喊打,找到種種理由砍樹。

到2015年,我「任職」臺中市政府「樹木委員會」,臺中市初估已砍伐了四千多棵黑板樹,很多工程單位,還是繼續砍。(最新資料,2024年,只剩一萬棵左右。)

直接砍樹有時候會遭到愛樹人士、護樹團體抗議,工程單位不敢直接砍樹,假仙一下改爲「移植」,編列更多預算,消耗更多稅金。

砍與不砍?保留還是移植?煞費心思。基本上,我有三項建議:

一、竄根已明顯破壞路面、跑道、人行道、建築物,危及人車安全,該砍除則砍除,重新規畫、重新種植適地適種原則的臺灣原生樹種。

二、若是空曠之地,生長空間足夠寬闊,則予以保留,但要注意竄根、浮根之處圈圍起來,注意安全,須注意適度修剪。

三、儘量不移植。

此處不留爺,哪有留爺處?移植到哪裡?是永久性「移居」,還是暫時性「寄居」?有誰追蹤存活?有誰負責照顧?

大樹移植那麼容易嗎?

若輕率移植,不易存活,需先斷根,還需養根、包覆根球,時日冗長,且土柱面積大,移動困難;再者,移植費動輒數萬乃至十數萬元,若是暫時性寄居,需二度移植,耗費更高昂、存活率更低;甚且黑板樹、鳳凰木、黃金風鈴木……等樹種,壽命不長。

很多移植,其實是「假移植,真賜死」!

臺中市大肚山山區,曾設一處「樹木銀行」,很有名;大家心知肚明,形同任其自生自滅的「樹木墳場」。

2024年五月中旬,多家媒體報導:「人行道三大惡樹,高市列黑名單」,「首惡」就是黑板樹,議員「責無旁貸」爲民喉舌,要求編列高額預算「處理」。如何處理呢,看來又要有新工程,掀起新一波合理化的殺伐。

愛之高價搶種、惡之編列大筆經費移植(實則砍除),損失的,不只是人民的血汗錢稅金,還有我們永遠只配擁有低劣品質的市容。

每種樹各有不同生命特性。什麼地方、什麼環境,適合種植什麼樹?你要它可以長多大,你希望它活多久?需要留給它們怎樣的空間?種植之初,從選擇樹種到植栽空間設計,都應該審慎評估、長遠考量呀!

深深嘆息,無限感慨。

長年以來,我們各級行政部門,每一項建設,土木工程師、建築師、園藝設計師、評審委員、承辦人員,難道連「適地適種」這些基本的生物常識都茫昧無知嗎?

集集車站前因小葉欖仁的浮根問題,影響交通安全。(圖/本報資料照片)

3.小葉欖仁

小葉欖仁和黑板樹,幾乎是並駕齊驅,同時崛起於1980年代,掀起全國搶種風潮,若說是二大天王樹種,似不爲過。以臺中市最大宗,或者說是發源地,二者各大約種植了五、六萬棵,甚受寵愛。

然而好景不長,繼黑板樹後塵,小葉欖仁也開始出現嫌惡的聲音,很多工程悄悄假裝移植,其實是直接賜死,不斷砍伐。

這個現象,早在2013年四月,就出現新聞報導:植樹又號人行道殺手,雖綠化效果顯著,但後遺症大。「鎮公所十多年前票選小葉欖仁爲鎮樹,廣植爲行道樹,因易落葉,又屬淺根,樹根會亂竄突起,變成破壞人行道的隱藏殺手,也常絆倒行人。」「每年都要編列不少預算,僱工削除突起的樹根,及修繕被破壞的人行道磚。」十分困擾。

因此鎮代會決議,大量「移植」。其實是「移除」吧!

直到最近,更加喊殺喊打。

2024年五月中旬,臺中市有一波新聞:「當年種錯的行道樹,引起各黨撻伐」,「建設局長透露,最被市民嫌惡的問題樹種,其實是根系淺、容易倒伏的小葉欖仁」。

市議員認爲,「市府應移除不合適路樹」。移除,意思就是全數砍除,看來又要掀起一波合理化砍伐。

同時日,南投縣也有新聞報導:「南投集集火車站旁,到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前道路,原本種植超過百棵的小葉欖仁,綿延1.6公里,整排路樹成蔭,不僅行人可乘涼消暑,更是火車站指標景觀。民衆最近發現,這些種植了三十多年的行道樹,突然被砍除,只剩下大量殘木,堆放在路邊。不少民衆,連前鎮長也覺得錯愕。」

鎮公所解釋:因爲小葉欖仁竄根、浮根問題嚴重,不但阻礙排水造成淹水,也造成柏油路面隆起,易導致行人、自行車、機車絆倒,影響道路安全。

十多年來,各縣市類似地方新聞,屢見不鮮、舉不勝舉。

相較於多數枝枒參差橫生的植物,小葉欖仁的獨特樹型的確優美,主幹堅實,直直向上挺立,側枝以輪呈方式,逐年水平伸展,每輪約有五、六枝條,枝葉層層疊上,層次分明,開展如傘。從初春,細碎嫩葉跟隨細雨綿綿,輕巧萌發;到炎炎夏日,枝梢葉片鮮綠、整齊排列,疏朗透光,迎風擺盪如綠波,婀娜多姿;日頭越炙烈,枝枒上的葉片生長越濃密,遮蔭性良好。

至秋冬寒風吹起,枯黃葉片紛紛飄落,光禿禿的細密枝枒,站立在冬季寒風中,顯得細瘦而蕭索。不過,這景象不會持續太長時日,新春氣息來臨,尤其雨水豐沛,就會迅速催促嫩綠新葉,爭先恐後補綴枯枝,又一場新的循環。

這樣的樹容變化,隨季節更迭增添無比風情,頗爲討喜。

難怪「眼光敏銳」的陳姓園藝商,能夠順勢推動風潮。

小葉欖仁的崛起,和黑板樹一樣,最大的推動「功臣」,是彰化田尾陳姓苗木園藝商,但另有一番曲折傳奇故事。

小葉欖仁原產地熱帶非洲、馬達加斯加,最早引進臺灣是在1960年代初,臺灣駐派非洲的農耕示範隊隊員,從非洲攜回小葉欖仁種子;在植物分類上,屬於種子如橄欖的使君子科植物,倒卵形的葉片碎細,因而被稱爲小葉(或細葉)欖仁。

依據《沉默的花樹》一書記述:「論及小葉欖仁,可自1974年說起。那時,屏東農專的李瑞明老師,透過農耕隊從非洲帶回種子,默默地在南投埔里牛眠山栽種二萬多株,已有十來年生,胸徑達10公分以上,雖僱工種植,但苦無市場需求……以致積貨滯銷,每年還需負擔租地費用、維護費用,苦不堪言。」

屏東農專李瑞明老師,是我的恩師,教我們遺傳學。1969年,我該畢業而未能畢業,服完一年兵役,返校重修學分,多位老師擔心我不能畢業,都很照顧我;李瑞明老師經常提醒我,遺傳學已三修,不可輕忽,我特別認真上課。學期末,他送給我們全班每位同學,一本志文出版社剛出版不久,德裔美籍心理學家佛洛姆的著作《愛的藝術》中譯本,對我的爲人處事、文化教養,啓示甚多。

李瑞明教授畢竟是浪漫的學者,不懂得營商推銷,幫他負責照顧苗木的何先生,找上彰化田尾陳姓園藝商,請他設法尋出路。

陳姓園藝商很中意,全數購買。「當時胸徑10公分以上,每株八十元;胸徑10公分以下,每株二十五元。而且全臺只有這批苗木,完全沒有外流,是獨門生意。」

陳姓園藝商人脈廣闊,「建立不錯的信用和商譽」,推銷能力很強,「他將苗木善加照顧,外型整好,二年之後,枝葉更加優美,每株可賣到二萬元」。

小葉欖仁1977年最初出現在臺北市一些學校附近,「都是在顯眼的交通要道,立刻引起衆人矚目」,緊接着一些學校開始種植。從此,「點燃了烽火」,興起風潮,蔓延到全國各地,瘋迷搶種。

陳姓園藝商趁勢「在二年內將苗木全數賣給其他苗商,一株不留,讓大家去追流行了」。

樹型這麼優美,曾經全國瘋迷搶種的小葉欖仁,爲什麼短短二、三十年,步上黑板樹後塵,民衆由愛轉惡而嫌棄而砍伐?

最主要的原因,出在小葉欖仁大部分種植在人行道、分隔島,作爲行道樹。小葉欖仁成長快速、高大粗壯,淺根性,易竄根、浮根隆起,撐破水泥、柏油路面,掀開人行道地板,導致行人、自行車、機車絆倒,造成意外交通事故,影響交通安全。種植建物附近,也會出現停車場凹陷、水溝被阻塞、水管破裂、球場地面龜裂……等等現象。

然而,樹木無罪!樹木何辜!小葉欖仁何辜。這些現象,固然和樹種特性有關,但全部推給樹木本身,砍伐了事,是何其冤屈,何其不負責任。

直接說,這是人爲的錯誤,是長年以來,全國景觀植栽工程設計,尤其是行道樹,普遍的嚴重錯誤,絕非少數個案。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根本問題是有沒有適地適種、慎重選擇樹種,瞭解其特性?有沒有預期、考量種下的樹,可以活多久、長多大?需要怎樣的空間、怎樣的環境?或者說,怎樣的空間和環境,適合種植什麼樹?

這些問題,確實太多太複雜了。我另有一篇〈始亂終棄話植栽〉,比較全面、深入探討根源,提供給社會大衆、行政部門和景觀園藝商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