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能快速崛起?英媒分析:離不開這三位“推動者”的貢獻

家中有糧心不慌,手有武器不懼豺狼!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之所以稱偉人,是敢於沖破社會固有現狀,指出國家快速崛起之路,並通過組織實施取得成功的人才能稱爲政治上的偉人。之所以稱爲科學家,是指在科學領域別人做不到或未發現,他做到了,發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說前者和後者都是偉人。偉人是一個時代崛起的標杆。

國士無雙,民族脊樑。除了偉人和科學家,還有平凡的勞動者們,人民羣衆創造歷史。

用系統觀念看世界: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牢固的基礎,何以萬丈高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中國崛起應該是缺一不可的三部曲: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

斯大林對蔣經國就說過:你們中國真要是有機會發展的話,是會發展的很快的!

中國人太吃苦耐勞、勤儉持家了!有一種獨特的韌性,一種無論環境多麼艱難,總能挺過去的堅韌精神。

這種精神自古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尤其在20世紀中後期,中國迎來了巨大的變革和挑戰,但無論是改革開放前的艱難歲月,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創業熱潮,"吃苦耐勞"這四個字,始終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源泉。

除非像改革開放前一樣什麼也不讓幹,但只要允許一家一戶種地,經商,做買賣,開工廠,辦公司,中國會發展的很快的!

無論是山裡的農戶,還是城市裡的個體經營者,只要給中國人一個機會,他們就能用勤奮與智慧,硬生生闖出一片天。

三位偉大的“推動者”——錢學森、袁隆平、于敏,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卻有着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貢獻不僅僅是科技進步,而是深深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

錢學森妥妥的“太空領路人”,爲中國打開了通向太空的大門,帶領國家進入了航天強國的行列;

袁隆平通過雜交水稻讓中國從一個糧食短缺的國家變成了世界糧食生產大國。這飯碗拿穩了,不說多酷,反正餓不着;

于敏則以氫彈的成功研製,讓中國在國際安全格局中擁有了不可撼動的地位。直接放話:想動我?門兒都沒有!

錢學森:讓中國挺進太空的“天才”之父

如果沒有錢學森,或許中國的航天事業還要走更長的路才能達到今天的高度。

這個被美國人稱作“比五個師的兵力還重要”的天才科學家,本來在美國過得好好的,事業蒸蒸日上,名聲響噹噹。可他偏偏選擇回到那個年代的中國——一個物資匱乏、科研設備簡陋的地方。這不是“沒苦找苦吃”嗎?但錢老爺子可沒這麼想,他覺得這是使命感爆棚,非得爲祖國乾點“大事”不可。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中國,剛剛從戰火中重建,連科研器材都是“能湊合就湊合”的狀態。但錢學森帶着團隊,在極短的時間裡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1957年,中國成功試射了第一枚導彈,1970年發射了“東方紅一號”,成爲全球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太空的國家。

如今,中國的航天事業在國際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而這些成就的背後,都有錢學森的身影。

袁隆平:雜交水稻拯救了十幾億人的飯碗

要說誰真正改變了我們每天餐桌上的那碗米飯,袁隆平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米飯王者”。中國曾長期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堪稱解決這個問題的“神兵利器”。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硬生生地把中國從“吃不飽”變成了“吃得香”,甚至成爲世界提供糧食的大國。

上世紀70年代,全國幾千萬人餓得前胸貼後背,糧食成了壓在大家心頭的石頭。可袁隆平不服,他和團隊一頭扎進稻田,研究了幾十年,硬是讓雜交水稻產量直接提升了近50%!你想啊,50%是個什麼概念?從“愁吃飯”直接變成“糧倉堆滿”。

他說過一句話:“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吃飽飯。”這句話看似簡單,可這背後是他一輩子對土地、對人民的愛。袁隆平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技術本身,他真正影響了每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

于敏:隱姓埋名的“氫彈之父”

于敏的名字也許不像錢學森和袁隆平那樣家喻戶曉,但他的貢獻同樣舉足輕重、不可忽視。他被稱爲“中國氫彈之父”,是氫彈研發的核心人物。

在覈武器研製的日子裡,于敏默默無聞地潛心研究,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難題。1967年,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氫彈,直接從“原子彈”一躍飛到了“氫彈”。直到1999年,于敏才真正走進公衆視野,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那個沉寂多年的名字終於爲世人銘記。

悄無聲息幹了那麼多年,還不是因爲他不愛拋頭露面,心裡只裝着“搞科研、保國家”的大事。沉默的人,往往用行動鑄就最響亮的時代回聲。

或許,正是因爲有了于敏,中國纔有能力自信地立足於世界強國之列。他的貢獻不僅在於保衛國家的安全,還在於在科技競爭的賽場上爲中國贏得了尊重。

結語

感恩偉大的民族脊樑們!是你們讓國家繁榮昌盛,傲視天下羣雄!是你們讓華夏子孫揚眉吐氣、意氣風發,昂首闊步在世界的舞臺!

今天的國家的強大、安定、繁榮來之不易,這都得益於新中國偉大的領導者們、甘於奉獻的科學家們、能吃苦耐勞團結一致的各族人民羣衆......致敬老一輩功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