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洪小文:後戰疫時代 人工智能必將大有用武之地
文/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 投稿
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局時刻有些艱難。當許多人還在爲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和席捲東非、西亞的蝗蟲災害而擔憂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在全球各國次第爆發,迄今仍未有止息跡象。事實上,被疫情困擾的不僅是人類,我們賴以生存繁衍的星球也正受“疫情”的侵襲:南北極洲冰川加速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不斷升高;酸雨“進階”爲微塑料顆粒雨;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聲明,全人類剛剛度過了“有儀器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2010-2019),而接下來,極端天氣現象可能會更頻繁地出現……
我相信,中國乃至全世界終會打贏與新冠疫情的“戰爭”,經濟與民生亦將有序恢復。這些事件也促使我們深思,我們應從更長遠的週期、以更審慎的態度來看待人、自然、科技在未來的關聯,並儘快行動起來,在個人、企業、社會利益的“可持續”與整個地球環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之間實現可貴的平衡。
從碳減排到碳負排
年初,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展望未來十年、解析公司使命時,特別強調了“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重要性。當前,微軟已將大氣中的碳排放、能源、水、廢棄物等設定爲主要關注方向,並承諾在2030年之前,實現公司的碳負排放,並在2050年之前,消除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直接排放及因供應鏈而排放的所有碳。同時,微軟還投入了10億美元設立了一項氣候創新基金。
在微軟,我們強調無論是辦公場所還是用以支撐智能雲及人工智能服務的數據中心,所消耗的電力都應來自可再生能源,以實現淨零排放。同時,無論是硬件產品的製造還是辦公物品、餐食飲水的採購,也要滿足淨零排放的要求,至少應達到碳中和。也就是說,必須確保企業是綠色的、全週期管理運維是綠色的、包括客戶及供應商夥伴在內的生態鏈都是綠色的。
然而與採掘、原材料、製造加工等較“重”的產業相比,像微軟這樣的科技公司所消耗的能源原本就較少,因此僅僅做到自身的減排、零排、負排,對於改善我們所處的環境來說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充分發掘數字科技的賦能價值,攜手不同行業的夥伴們,共同探索普適高效且可以不斷升級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續發展
儘管大衆對於人工智能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語音助手、機器客服等產品和服務層面,但現實中,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於多元行業的業務實踐中,其“優化流程”以及“精準解決問題”的價值也得到了衆多企業的認可——客觀地說,即便不去刻意追求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率先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行業也能夠在提升運營效能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我看來,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各行業客戶的能力提升主要就體現在了兩個維度,一是優化:同樣的工作、同樣的流程,由人工智能來分析、推演、優化、部署,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效率、節約成本、節省資源。二是精準,特別是當人工智能結合物聯網的實時傳感數據,其所定義的問題與隱患、做出的判斷與決策往往更加準確。我們已積累的很多案例可以證明,人工智能作爲人類智能的輔助,僅需通過短時間的學習和調試,便能在分析和解決複雜問題時,表現出令企業決策層驚喜的能力。
人工智能助力抗疫又是另一個典型例證。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國家都得到了廣泛深入的運用,如疫情監控、密切接觸人員追蹤、傳染路徑預測、輔助診斷和治療、遠程醫療等等。
後戰疫時代,人工智能必將大有用武之地,如疫苗的開發、新風險的預警等都需要人工智能的輔助。
“可持續發展”的堅實支點
事實上,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是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我認爲,有三個因素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支點。
一是技術。自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一次次技術爆炸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也對我們星球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好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企業、民衆意識到“技術向善”的重要性,並開始着眼於改變。我想,技術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是我們邁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助力。我們應積極推動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先進技術在各行業的運用與普及,讓技術真正成爲正向的、有益於世界的力量。
二是道德與使命。很明顯,在一個瀕臨崩潰的生態系統裡,沒有個體能夠獨善其身。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對可持續發展負有責任,不能因自身的渺小與所能貢獻的力量的微薄而漠視這種責任。
三是經濟與利益。一直以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公司和機構在環境保護方面所付出的資源和努力有多亦有少,很多時候這無關道德與使命,卻與國家經濟狀況、公司和機構本身的盈利情況有關。富足的國家、富有的公司和機構理應做出更大貢獻——畢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首先要確保身處貧窮區域的人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才能去考慮“可持續”——但也要看到,“可持續”並不等於“虧本生意”,如新能源、新材料、廢棄物處理等方向,強勁的需求都足以催生出強大的企業,所以用時時更新的思維去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想要確保世界可持續、人類可持續、多樣化物種可持續,技術、道德與使命、經濟與利益三者缺一不可。
從長遠來看,只有打造出一個可持續的經濟模式,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在爲“可持續”做貢獻的同時獲得益處,進而構築出不斷產生正向反饋的閉環,這纔是整個地球、社會長久甚至永續之計。
(編輯對本文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