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通識教育,設計校友調查

原文標題《圍繞博雅教育的畢業生跟蹤——以美國高等教育數據共享協會校友調查爲例》,略有刪節。文中小標題爲編輯自擬。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中國也被譯爲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等。儘管叫法各異,但核心思想都是除了專業訓練外,大學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識,培養人文素養。

美國文理學院被視爲在實踐中貫穿博雅教育的典範。伴隨着中國高校在大類招生、寬口徑培養等方面的探索,各高校既出現許多創新,又迎來若干挑戰:怎樣銜接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與研究生所需的專業素養?圍繞哪些核心能力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如何通過中長期畢業生調查評價這些目標是否達成?

本文以美國高等教育數據共享協會校友調查爲案例對上述問題展開討論。美國高等教育數據共享協會(Higher Education Data Sharing Consortium,以下簡稱“HEDS”)是通過數據採集、整合和共享促進本科博雅教育的第三方機構。該協會於1983年在瓦巴什學院(Wabash College)成立。該校因2006年啓動的“瓦巴什全美博雅教育研究”(Wabash National Study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而“一戰成名”。該研究共有49所高校的17000多名學生參與,由跟蹤同一屆學生剛入學、大一結束時以及大四離校前的三次調查組成,採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成爲美國博雅教育研究的基石。

本文關注的HEDS校友調查延續了這種以博雅教育爲核心的特點,它是專門爲離校五年和十年的畢業生設計的調查。130多所高校參與了這項調查,其中大多數爲規模不大的私立高校。

調查採集的數據可以與公共數據(如來自美國教育部的IPEDS)、院校數據(如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教師薪資調查),以及其他來源的數據〔如國內高教領域較爲熟悉的全美大學生學習投入調查(NSSE)〕相互打通。

從高校反饋來看,伊利諾伊衛斯理大學(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認爲HEDS校友調查的獨特貢獻在於打通了教學數據與就業結果,涉及學生滿意度、師生互動等。路德學院(Luther College)喜歡該調查的原因是這些數據可按專業進行分析,各院系能看到自己與學校整體相比所處的位置。聖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則把調查裡的發現用在戰略規劃裡。他們根據學生對在校經歷的評分,決定新增一個海外遊學及國際化體驗中心。

中長期調查設計思路

HEDS校友調查的特點主要表現爲嘗試把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歷與畢業後的發展結合起來分析。這種嘗試既基於高等教育領域的經典理論(包括庫恩的高影響力活動與阿斯汀的學生投入),又反映了高校招生、教學、學工、就業等職能部門對畢業生數據的具體需求。

聚焦畢業生中長期跟蹤調查這一主題,HEDS校友調查分爲針對本科與研究生的兩套問卷。這兩套問卷既有差異(例如不同的學習任務),又同樣強調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核心能力的培養,且都關注除了就業之外的家庭美滿、終身學習等個人成長。接下來以具體題項爲例討論畢業生中長期跟蹤調查的設計思路。

對比HEDS校友調查的本科與研究生兩套問卷發現,其共用問題約爲70%,而不同題項僅佔少數(不到三分之一)。

首先,從導語來看,研究生問卷專門強調這次調查的目標是對教育的“長期影響”(long-term impact)進行評價,而本科問卷並未突出這一點。

其次,在題項順序上,兩套問卷的第一道題都是問現狀,但是本科問卷的第二道題緊接着就問畢業生繼續深造的打算,且細分爲雙學位、文學或理學碩士、MBA、其他碩士、法學碩博學位、醫學學位、哲學博士、其他博士學位、其他證書等。這反映出對答題人羣而言,本科教育更像“橋樑”而非“終點”。繼續在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或其他研究生院攻讀碩博學位是接受博雅教育的本科生畢業後較爲常見的發展路徑。因此這道題會被放在問卷如此靠前的位置且列出瞭如此全面的選項。

再次,從具體內容來看,關於學習任務的題項差異最大,體現出本科與研究生這兩個階段的教學在本質上的不同。

對本科而言,主要任務是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等能力訓練,例如問卷上提到的八項常見學習活動包括:1.完成小論文;2.作口頭報告;3.通過完成作業或項目來解決問題;4.指出某一觀點的利弊;5.把不同課上學到的知識關聯起來,等等。

對研究生而言,培養重點則在與其專業領域相關的知識探究與發現,例如問卷裡列出的12項常見學術活動涉及:1.解釋並舉例說明專業領域裡的主要理論、研究方法、探索路徑和實踐類型;2.探索專業領域內現有理論、知識及實踐的邊界;3.對專業領域裡的重要概念進行評價、完善與拓展;4.用恰當的數學或統計方法分析專業領域裡的一個研究問題;5.在課外環境裡用所學到的專業領域高深知識應對一個實際挑戰,等等。幾乎每項研究生的學術活動都圍繞其專業領域展開,這也凸顯了本科教育的“博”與研究生教育的“專”。

再來看本科與研究生這兩套問卷的相似之處。

首先,這兩套問卷都強調在校期間的師生關係,且都從師生互動、課外指導和課上經歷這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其中師生互動包括4個題項(如“提供及時有用的反饋”),課外指導有5個題項(如“我與老師在課外的互動對我的職業目標和抱負有積極影響”),課上經歷有6個題項(如“老師讓我指出在課上討論的想法、原則、觀點等存在的問題”)。可見,無論對本科還是研究生階段而言,師生關係都是在校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互動關係既發生在課內又發生在課外,既有學術探討又有職業指導,既要求思想上的深度又強調反饋速度。

其次,兩套問卷都關注13項核心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等,且對每一種核心能力都給出簡潔明瞭的定義,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些抽象概念並勾選合適答案。例如,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是“在接受或形成一個結論之前,對想法、證據及前提假設進行檢驗”,問題解決的定義是“設計、評估並實施一種策略來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這13項核心能力可被視爲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的“內核”,課程體系圍繞其搭建,培養結果也離不開對這些能力的測評。

再次,從畢業後中長期跟蹤來看,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信息採集都以就業爲主,常見指標包括薪資水平(包括起薪與當前薪資)、從事的職業及行業、工作穩定性(從換工作的次數來判斷)、專業相關度(細分爲工作與獲得的學歷相關或工作與學到的技能相關等)。除此之外,該調查還關注家庭美滿(例如婚姻狀況與子女人數)、終身學習(例如學習專業之外的知識)、社區貢獻(例如做志願者的頻率)等個人成長。由此可見,高等教育“輸出”的不僅是一個掌握了高深知識或高端技能的勞動力,更是一個能承擔家庭義務與社會責任並給自己不斷“充電”的人。

侷限與啓示

當然,HEDS校友調查有其自身的侷限性。首先,它的設計初衷是服務於只有500到數千名學生的美國私立高校(尤其是文理學院)。這些學校的規模較小,因此師生互動相對更爲頻繁。其次,它的部分題項不適合中國的本土國情,例如其中有道題專門問畢業生是不是拉美后裔。

整體而言,該調查對中國高校的畢業生中長期跟蹤仍有啓發,尤其是在與博雅教育相關的人才培養基本規律與共同挑戰方面,例如分成本科與研究生兩套問卷,圍繞核心能力打造課程體系,就業指標體現工作穩定性與專業相關度,以及畢業後中長期跟蹤可關注家庭情況、終身學習等就業之外的個人成長。

主要參考文獻:

[1]HEDS校友調查網站。

[2]瓦巴什全美博雅教育研究。

2.回覆“數據研究”,獲取月收入、就業滿意度、熱門專業等麥可思最新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