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城”雄安七年蝶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樑信 雄安報道
今年,雄安新區七歲了。七年時光飛逝,這座“未來之城”建設得怎樣了?10月22日至25日,河北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聯合鳳凰網舉辦“萬物向新 未來之城——粵港澳大灣區媒體雄安行”活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20多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媒體共同實地走訪了雄安新區,親眼見證了這裡的“七年的蝶變”。從基礎設施到城市治理,七年多來,雄安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雲上、地上、地下“三座城”同步推進,一座現代化的新城雛形已現。
智慧城市的具象化
雄安新區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上首次全域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它通過把社會、生活、經濟等各方面的數據實時“孿生”到數字平臺上,用於城市的管理、安全保障以及運營保障,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能切實地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和幸福。
雄安新區啓動區綜合服務中心主要服務於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相關事宜,是展示新區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該中心按照“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模式,可爲疏解單位和人員提供企業註冊、投資項目審批、社保、積分落戶等“一廳式”“一條龍”服務,並通過進一步簡化手續、精簡環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雄安服務品牌”。
中國電信智慧城市產業園以“創新、生態、智慧、低碳”爲園區特色,它的功能定位以研發辦公爲主,科技服務、運營管理、生活配套爲輔,建成後可容納6000人同時辦公。雄安電信的王會強主任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智能化、便捷化是他在該園區內工作的最大感受。他舉例說:“在旁邊的智慧食堂,我們平時打飯時只需要直接刷臉就能進去。打完飯放在稱重器上立刻能顯示金額,結算也是刷臉結算,相比於正常員工端着飯盆還要拿卡或者刷二維碼支付更無感、更方便。”
在中國電信科技創新館,記者看到了中國電信服務雄安新區的一系列重點建設項目成果展示。這些項目聚焦空天信息、低空經濟、量子科技、智慧城市、AI大模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參觀者在此可以體驗撥打衛星電話、遠程操控無人機執行防汛監測、包裹投遞、園區巡檢等日常任務;也可以體驗量子科技的高精尖產品、與數字人對話;也可以通過雄安新區數字道路的實時監測,實現適當調整紅燈等待時間,讓城市交通“一路綠燈”暢行無阻。
除此之外,還有獨居老人的“雲上守護”大模型、學齡兒童的“智能護學路”、智能網聯巴士……在雄安,數字孿生技術賦能現代城市治理,智慧城市的魅力在一個個便民、惠企、興業的生動場景中得以展現。
一座“有溫度”的新城
理想的城市不僅要有高科技,更要有溫度。雄安新區在開展大規模建設和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時,也努力爲這裡的居民打造“15分鐘生活圈”。無論是教育醫療、文化活動,還是老幼看護、生活服務,多種多樣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在15分鐘的步行範圍內解決,這種觸手可及的便利爲雄安新區的社區居民們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幸福感。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一直是人們關切的問題,而“一老一幼”的滿意度也是決定一座城市是否足夠有溫度的標準。在雄安,孩子們在理念友好、環境友好、課程友好、服務友好的兒童友好型幼兒園中成長,教師們也以幼兒興趣爲出發點,以地域特色爲切入點,形成了與勞動教育緊密相關的特色課程。例如,編織、扎染、刺繡等課程也融入孩子們的日常學習,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
養老驛站則是當地老人日常休閒生活的另一個“家”。容西第一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霍娜偉對記者表示,以前當地的老人們大多自己居家養老爲主,現在有了驛站,附近的居民每天走幾步路就能過來玩,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在不斷地提高。“以前在家裡,老人除了看電視就沒有別的活動。來這裡後,他們不僅有人一起聊天,也能參加我們驛站舉辦的各類活動。我們會教他們使用手機,向他們宣傳防詐騙和注意消防等信息,爲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駕護航。”
宜居的城市環境,不僅關乎人,更關乎與人和諧共生的大自然。七年來,雄安新區把生態建設放在優先位置,積極構建“一澱、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讓人們享受到“家即大自然”的愜意。自雄安新區的設立開始,白洋澱的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一直穩步開展,成效顯著。目前白洋澱澱區水質已經從劣V類躍升並穩定保持在Ⅲ類,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青頭潛鴨在此生息繁衍,“華北明珠”正重煥光彩。
“三百米進公園,一公里進林帶,三公里進森林。”處處遊園般的環境,也爲雄安當地的居民帶來了美好的慢生活體驗。閒來可以到容東的悅容公園緩步賞林,那裡有用山水造園手法打造的“一河兩湖三進苑”,亭臺樓閣、景觀橋樑、宋式建築構成了富有中國園林文化意蘊的特色景點。作爲雄安新區重要的生態和休閒空間,城市公園的“添綠”爲居民打造了一幅“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生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