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可以有另一種樣子——河北雄安新區教育奠基“未來之城”紀實
從“一個人”到“一羣人”、從“我家”到“鄰家”、從“一所校”到“一座城”……
來源 | 《中國教師報》9月18日頭版
本報記者 | 孫和保 儲召生
早晨6點56分,北京西站,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三小教育集團副校長張燕青坐上了出京的高鐵。1小時後,河北雄安新區,她的身份成爲中關村三小雄安雄東實驗學校校長。在時間、地域、身份的轉換中,張燕青對這種雙城奔赴早已習以爲常。
2017年4月1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的雄安新區,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成爲“心嚮往之妙不可言”的“未來之城”。
正是這一重大決策部署,讓越來越多的“張燕青”參與其中。看似不起眼的教育攜手,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上正逐漸匯聚成爲一股強大的力量。
教育先行
爲“未來之城”奠基
這已是雄安史家衚衕小學校長張欣欣來到雄安的第六個年頭。
在教學樓一樓的走廊裡,雄安史家衚衕小學創建了“報紙上的雄安”展覽牆。張欣欣和同事們把那些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報道一一剪輯下來,分門別類裝裱好掛在牆上,以喚起人們對這片日新月異的土地的深情回憶。
2017年8月,京冀簽署《關於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北京市以“交鑰匙”的方式支持雄安新區新建幼兒園、小學、完全中學、綜合醫院各一所。如今,包括雄安史家衚衕小學在內的三所學校都已投入使用。
教育應爲城市發展提供支撐。作爲一座千年大計的新城,雄安新區教育作爲基礎性的民生工程,應該如何謀劃、怎樣部署?7年來,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始終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定位,打造具有“未來之城”氣質的“未來教育”。
“我們是在白紙上作畫,不同理念、不同樣態、不同文化的學校在雄安新區這片土地上慢慢生長起來,但我們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而是結合雄安新區實際,建立符合新區特質的教育樣態,打造滿足多層次人羣需求的現代化教育體系。”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局長高立春說。
爲支持雄安新區加快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教育部出臺了《關於全面支持雄安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雄安新區打造全國教育現代化樣板、未來教育典範。同時,由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牽頭,按照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制定《起步區教育專項規劃》,在學段貫通培養、小班額教學、個性化學習等方面全方位規劃設計,構建雄安特色、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雄安新區也成立了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組織國內外30餘名權威教育專家獻計獻策,共同描繪教育創新發展圖景。在此基礎上,雄安新區相繼出臺了《雄安新區智慧教育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河北雄安新區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落實舉措。
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教育不僅承擔了育人的職責,還承擔起服務新區發展大局,承接疏解、服務人才引入的職責。爲此,雄安新區出臺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教育支持政策的實施方案》《京籍疏解人員隨遷子女在北京和雄安間的轉學工作規程》等文件,上線“京籍疏解人員隨遷子女轉學服務平臺”,實現與北京市轉學平臺和學籍庫共建共享,暢通京雄疏解人員子女轉學渠道,服務疏解人員子女轉學。
爲有效緩解疏解單位職工及羣衆子女“看護難”問題,雄安新區藉助“雄孩免費管”平臺和33所試點學校,寒暑期開展免費託管8期,服務4.8萬人次。這也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寒假暑假全覆蓋、城市鄉村全覆蓋、中學小學全覆蓋”。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雄安新區的學生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假期。在暑期公益託管服務中,中國科學院6位科學家循環入校開展科學教育講座,爲學生帶來別樣的科學教育體驗。
作爲疏解北京單位人才子女入學的學校之一,北京四中雄安校區校長黃春說:“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有着117年曆史的北京市第四中學積澱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相信我們學校是能夠讓疏解單位和家長放心的。”
未來之約
“一個校”影響“一座城”
“小小政協委員”圍繞智慧場景廣泛應用、“非遺”傳承與保護、校園舌尖上的安全、白洋澱候鳥保護等17個提案展開交流,通過提案陳述、小組討論、現場答辯等環節,形成了許多有創新、可推行的方案。
這是今年6月發生在雄安新區首屆中小學生模擬綜合實踐大會上的一幕。小、初、高三個會場的學生不僅精準表達了立場觀點,更展示了卓越的思辨能力和交際能力。
人才是建設“未來之城”的關鍵,雄安新區注重個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黃春的憧憬裡,他要把學校辦成“三個人的學校”,即教師、家長、學生的學校。他說;“只有大人成長了,學生才能成長;如果每個人都在進步,學生也會進步。”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北京四中雄安校區的教師、家長都要學習國標舞,學校每個月都要舉辦一場舞會,讓教師、家長感受生活的美好;學校開學前家長一定是先於學生入校,在家長學校裡讓家長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京冀兩地的教育理念、標準有差異,家長的生活、習慣不同,我們會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盡力彌補。”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副局長李玉金說,“一開始可能不適應,但這件事一定要做,因爲教育不只是分數、成績,還可以有另一種樣子。”
一座嶄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鄉村變城市、田野成高樓,一些人的生活習慣、思想認識還沒有跟上,一所學校的意義就是從“一個校”影響“一座城”。中關村三小雄安雄東實驗學校專門組織了“小孩說話也管用”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找問題、做調研、尋思路,讓大家的社區變得越來越好;還積極開展“雄安是我的”“這裡我喜歡”“我要建設好雄安”等活動,讓學生從小根植熱愛家鄉的思想,進而影響家庭。
土生土長的孫蘭平從河北雄縣第二小學調入中關村三小雄安雄東實驗學校任副校長,面對192名學生來自40多所不同學校的現實,學校不是一味地強調管理,而是通過多元的活動、豐富的社會實踐、可選擇的課程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帶着遺憾離開學校。
在過去的7年裡,雄安新區無論是羣衆生活還是城市建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變的是以包容的姿態擁抱各種變化。目前北京四中雄安校區不參加雄安新區統考,學校有自己的課程特色和進度安排。正如黃春所說,“雄安新區不干涉學校辦學自主權,讓我們保持自己的節奏,確保理念落地”。這是黃春所看重的,也是“未來之城”該有的姿態。
一座新城的發展總是吸引着更多人關注的目光,如何把“旁觀者”聚成“共建者”?雄安新區積極建設“家校社政協同育人項目實驗區”,研究制定“未來之城”家校社政共育一體化的實施意見,推進家長學校總校和各中小學家長學校建設,實現家長學校校校全覆蓋。同時推廣“花朵關愛計劃”,開展“家校社同心圓”公益主題活動,應用“知心匯語”家庭教育大模型,爲家長或教師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滿足家庭教育指導的個性化需求,打造家校社政協同育人的樣板區。
不僅如此,爲營造一個融合、開放、共享、便捷的社會氛圍,雄安新區按照5分鐘到幼兒園、10分鐘到小學、15分鐘到中學的“15分鐘生活圈”佈局學校設施;學校功能設計完備超前,根據學習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發展趨勢,1∶1配置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運動場、風雨操場、報告廳、圖書館等均成爲學校標配,爲學校多樣化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留足空間。目前,雄安新區新建片區已建和在建學校達98所,開辦學校50所,民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教育服務。
理念共融
把多方資源匯成一條河流
“原來舞蹈課還可以這樣上!”雄安史家衚衕小學藝術教師聽完北京史家衚衕小學藝術教師刁雯上完的二年級舞蹈課《調皮的小鬧鐘》後,不由得發出感嘆。
“受地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京津雄地區間教育理念、課程標準、教學方法和考試要求等方面的差異加大了資源共享難度。”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教育組組長王瑞志說,“爲儘快提升雄安新區的教育質量,我們着力推進京津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同雄安新區共建共享。”
雄安新區自設立以來就得到了教育部、京津冀乃至全國的支持,新區管委會、公共服務局、各級各類學校與京津簽訂了《關於雄安教育發展合作協議》《關於基礎教育發展合作協議》《津雄教育教研一體化建設合作協議》等20餘項協議,建立了覆蓋基礎教育、教育科研、教師培養等多領域的合作體系,爲優質教育資源引進雄安新區,特別是兩地教研員定期開展聯合教研活動奠定了基礎。今年5月,北京市4位知名校長在雄安新區落戶名校長工作室,天津市“三校一園”與雄安4所學校開展合作。
中關村三小教育集團依據雄安雄東實驗學校的實際需求,設計了多元、多層、多維的學科與跨學科研修項目。在總校名師的指導下,該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建立了師徒結對交流制度,打造雄安雄東實驗學校的優勢領域。同時,支持中關村三小雄安雄東實驗學校選派一定比例的新入職教師到總校跟崗學習,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緊張、語速快……是雄安史家衚衕小學教師齊月第一次上雙師課堂的感受。“總感覺雙師課堂離自己很遠,但在北京教師帶領下,我對雙師課堂有了全新的認識。”如今談起雙師課堂,齊月已胸有成竹。“總以爲數學課就是刷題,因爲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現在我知道上數學課可以有多種方式,感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爲了打通區域、校際資源壁壘,雄安新區積極打造“國家、省、區、縣、校”五級教研工作體系,依託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牽頭組建“京津冀教研共同體”,開展教師線上共同備課、雙師課堂、名校名師示範課等;組建41個新區教研中心組,包括學前、小、初、高全學段共16個學科,以教研中心組爲引領,統籌原三縣教師發展中心、學校教研組等開展教研活動,全面提升新區教研“造血”功能。
“在教材、教研活動中,我們最大程度與北京保持一致,組織開展雙向教研活動,幫助雄安校區的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雄安史家衚衕小學校長助理化國輝介紹,他藉助“雙師課堂”讓雄安與北京兩地的孩子“同上一堂課”,互促交流、共同進步。
“不僅僅要辦好一所學校,我們還要通過名師工作室、手拉手活動輻射更多學校,承擔更多任務。”爲更好發揮名校孵化器作用,9月2日北京四中雄安校區教育集團正式成立,這也是雄安新區設立的首家教育集團。
隨着人口增多、學校增加,如何實現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實現本土化的“手拉手”幫扶?這是雄安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今年6月,雄安史家衚衕小學與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上坡小學舉行“手拉手”簽約儀式,“本次簽約對推動上坡小學高質量發展、促進容城教育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容城縣積極學習借鑑名校辦學經驗和管理理念,借力優質教育資源推動容城教育邁上新臺階。”高立春在簽約儀式上說道。
從“一個人”到“一羣人”、從“我家”到“鄰家”、從“一所校”到“一座城”,一座令人充滿期待的“未來之城”輪廓越發清晰。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