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全世界只有中國電影有字幕?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547929535/answer

01

五千年文明,成語多、典故多

中文博大精深,不管古裝現代,用成語都是很常見的事情,諧音梗這種更是搞笑的主要素材。

電影、電視中,很多片段一閃而過,要通過字幕給觀衆一個反應幾秒的緩衝。

96版本的三國部分臺詞配了原生字幕,出現很多經典表情包

《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對對子

許氏三傑電影《大軍閥》片段

其實,國外也不是所有劇都沒有字幕。

比如搞笑的情景喜劇,因爲經常用梗,偶爾諧音,所以一般也會加上字幕,給觀衆提示笑點。

比如經典的《老友記》DVD版是有英文字幕的,裡面的雙關語很多。

《老友記》中Over既表示位置關係又暗示的倆人的感情狀態

老友記有多個版本,圖中這版是有三語言字幕的

02

國家地域大方言多,且常用方言梗

以前的老電影都是普通話播音腔,字正腔圓,除了歌唱環節基本沒字幕。

老電影裡的唱戲時纔是有字幕的

現代劇則經常爲了用方言來輔助人物性格,而且有時候可以用口音、俚語來強化劇情衝突感。

《無名之輩》是典型的方言對白

《瘋狂的石頭》經典的方言喜劇電影

這種情況在外國電影裡則並不常見。 比如美國,雖然面積不小但因爲各州英文發音都差不多,偶爾出現個英國人、法國人說的也是英語,除非劇情需要說一兩句本國語言,電影纔會配少量的字幕。

美國的電影院會提供一些字幕設備。

實際上美國的電影、電視有些是有CC字幕的,但一般都是供聽障患者看的。

電影院售票時候,會註明是否有“Closed Caption Available”,有的還會給聽障人士搭配特殊的眼鏡來顯示字幕,照顧其他觀衆的感受。

還有一些電影院則是提供專門的設備,也就是closed caption device和售票人員索要會給。

這個東西是可以插到旁邊的杯托裡的,免費。如果有機會去國外看電影,口語又跟不上,可以直接拿一個使用。

擺在合適的位置,當影院關燈之後,效果和你看電影字幕是差不多的。不會顯得突兀,也不會妨礙其他觀衆。

這個對白很有槽點

03

80、90年代港臺劇向東南亞文化輻射的影響

我們回想下最早看到中文字幕是來自那裡?

沒錯,80、90年代的香港錄像帶和臺灣的偶像劇。

“兩週一成”的小馬哥

《流星花園》的“我宣你”

那個時候,香港、臺灣地區是整個東南亞的文化輻射中心,韓國、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都看港臺地區出品的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

這裡沒提內地,因爲在當時內地不是港臺電影的主要商業市場方向。

我們小時候在錄像廳看的不少粵語錄影帶其實嚴格意義可能算盜版。

內地成爲香港的主要市場目標要在2003年CEPA協議簽署之後,合拍片進入國內市場。

香港電影的字幕經常用非普通話標註

散佈在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很多,但語音差異很大。 粵語、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話、福建話等發音細節都有不同。

很多人掌握兩三種不同的方言但有的能聽不會說,有些聽着都費勁。

所以,繁體中文的字幕成了大家統一的高辨識度輔助聽力系統。

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繁體字不完全一樣,但不妨礙互相能看懂,這裡我們統稱“繁體字幕”。

周星馳是香港電影裡很少的有專人作普通話配音的演員

周星馳的專門配音員石斑魚(猜測是無厘頭梗如果用字幕很難表達準確)

很多80後、90後第一次看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的錄像帶,都是粵語版的,但不妨礙依靠着繁體字幕看的很過癮。

之後,90年代TVB香港劇和臺灣綜藝節目則繼續給內地的很多青年們提供了新的娛樂內容。

這些劇集和娛樂內容或者是自帶字幕,或者是當時剛出現在網上的“字幕組”單獨製作的字幕。

90年代末已經出現字幕組,不過他們製作的內容由於網速基本無法直接下載。

大家都是去電子市場購買壓縮的RM光碟。

那個年代的RM格式港臺劇光盤

中國的歷史上幾千年,大多定都北方,文化輻射都是由北向南居多,官話大部分是北方話。

這也導致過去人口密集地區說的方言更貼近普通話。

而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方言和普通話的差異更大。

因爲90年代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娛樂內容“從南方向北方、從沿海向內地”的文化輻射,造成了本來使用人數較少的粵語,在影視劇中佔居了很大的比例。

因此,大量不說粵語的觀衆養成了配合字幕觀看電影的習慣,這也是後來中文電影添加字幕習慣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典型的港臺電影字幕也成爲了現在的表情包

04年輕觀衆欣賞美英日韓劇養成的觀影習慣

90年代還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國內計算機、互聯網的崛起。

同一時期國內的文化娛樂內容遠比不上發達國家的影視工業的精良產物,所以80、90、00後都看過大量美英日韓的影視劇作品。

只不過小時候是電視裡面播放“譯製片”,已經配好了音,而有了互聯網之後大家看的是字幕組翻譯的影片,沒有了配音,多了字幕。

日劇曾經在國內有大量的劇迷

這些劇集伴隨了不少人的整個青春歲月,也讓大家養成了看劇同時要看字幕的觀賞習慣。

這種習慣被如今的20~40歲年紀的消費主力羣體廣泛接受後,就成了商業娛樂的消費取向和行業標準,新的中文自產作品也開始添加字幕,來滿足用戶習慣。

05

現代娛樂工業的互聯網傳播需要

國內這兩年的電影業開始藉助互聯網傳播,而“經典臺詞”往往是互聯網傳播的重要一部分。

爲了影視的自媒體社羣傳播,帶經典臺詞的電影截圖顯得非常有必要。

景點的臺詞和截圖甚至能夠成爲表情包,自帶流量的廣泛傳播。

06

現代年輕人的觀看需求

另一方面,年輕人生活節奏加快,大家在家看劇、看電影越來越不耐煩劇情。 除非經典好劇,否則用加快播放是不少人的日常操作。

在X1.5、X2倍速的播放下,看字幕很多時候比聽對白更能方便理解,這就成了一種觀賞的需求。

文字形式的字幕可以幫助讀者更快捕捉到內容的關鍵詞和大意。

就像我們打開59秒的語音會頭疼,轉換爲文字閱讀則容易得多。

另外,中國的手機移動上網用戶是如今互聯網用戶的大頭。

在宿舍、地鐵,甚至是自習室、公司辦公室,大家都在利用碎片化事件,拿手機、PAD觀看視頻內容。

比如我們辦公室裡,一到中午吃飯,中年同事都是找個會議室,坐在裡面邊聊邊吃。年輕的90、00後同事則偏好架起手機,自己看劇吃外賣。

懶得用耳機時候,外放音量大擔心影響他人不夠大,字幕就成了幫助理解內容的最好幫助。

如果一部影視劇沒有字幕,它的被播放率會明顯降低,因爲收看的場景更受限制。

在影院上座率明顯降低,互聯網傳播率不斷升高的今天,影視劇發行方當然會重視起觀衆的需求,給自己的內容添加字幕。

畢竟和製作費用比起來,這個的成本非常低。

如今依靠AI,不少視頻平臺已經可以實現“自動添加字幕”的功能。

總結一下:

文化博大精深,典故成語多 ;地域方言差異,常用俚語多;

受到港臺劇的歷史習慣影響;英美日韓劇的成長習慣影響;

現代影視娛樂市場傳播需要;當代年輕人碎片化觀影需要。

這六個原因可以說從大到小,從歷史趨勢到市場需求,從文化影響到用戶習慣,共同形成了中文影視比較特殊的“字幕文化”。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AI進一步完善,可以更具語音內容快速生成完美無錯且準確的字幕,那個時候,影視出品後也就不需要專門添加字幕了,全部由觀衆來決定。

▼今日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