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微塑膠侵入我們的腸胃了

臺灣本島16處河川出海口的牡蠣,全部都驗出塑膠微粒,無一例外。(示意圖)歐新社

魏國彥

塑膠在四○年代出現,經歷三、四代人後,一位工業專家宣稱:「塑膠是二十世紀最大的商業故事」。這八十年來,人類變成了「塑膠人」,我們穿的、戴的、用的,你看得到的都是,你看不到的也是;因爲塑膠微粒已經在我們的消化道中運行,衍生的分子在你我的血液中循環,我們的一生已經被塑化。

最近我帶學生到大甲溪河階小溪中採樣、到淡水海邊挖沙,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琳瑯滿目,五色繽紛。想要知道它們是哪一種塑膠成分,還要花很多功夫和經費才能分析得出來: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安烯,聚對鄰二鉀酸鄰二酯、丙烯丁二烯苯乙烯…這些聚合物永不消失,只是碎化,從釐米級變成奈米級,海漂風送,流佈全球,無遠弗屆。

我們住的世界村是個塑膠村!塑膠的蹤跡無所不在,甚至超出人類的生存疆域:南極的冰原上有、太平洋環流圈的中央有、深海海溝裡也有,塑膠廢棄物如幽魂般在海洋中流轉漂行。我們隨手拋棄的塑膠袋正夥同其他塑膠垃圾,在海岸邊或大海里被海浪拍打碎裂,碎粒成爲海洋細菌與微生物附着的塑膠筏,魚蝦螃蟹趕來吃海上盛宴,牡蠣經由濾食作用也被動地攝取了無數微粒。海洋裡的塑膠就透過海鮮回到我們的餐桌上,來到我們的腸胃裡。

你說,我不吃海鮮了,太危險了!可是,食鹽裡、蜂蜜裡、飲料裡、地下水裡,都已出現奈米級塑膠微粒,全面滲透到我們的消化道了。我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因爲奈米級塑膠微粒還可以通過呼吸進到你肺裡,通過毛細孔進入你身體,增加體內的氧化壓力、破壞新陳代謝、干擾免疫功能、造成神經病變、形成細胞毒性、引發組織發炎甚至癌症病變。

今年四月中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委員會」舉辦「聯合國海洋十年會議」,主題爲「爲我們想要的海洋提供所需的科學」,海委會也派人蔘加了。我強烈建議海委會與國科會兩個政策統合機關,會同環境部、衛福部、農業部、經濟部共商大計,編列預算,對塑膠之製造與使用做源頭減量,對微塑膠造成的食物安全與健康衝擊進行更全面的追蹤研究。(作者爲逢甲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