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放平預期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編輯|楊倩 主編|楊澤宇

本站財經智庫《C位觀察》節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讀C位大事。獨家對話智庫頭部經濟學家、企業家、各個領域KOL,解讀時下熱議的財經和社會問題。

NO.037對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如何看待2023年整體經濟形勢?(來源:C位觀察)

60S要點速讀:

2023教會了中國人應該更加聰明、更加多元化、精細化地去分析社會和經濟走勢。迴歸現實,更加深刻地認識每一個領域和我們所處的環境,而不是人云亦云。對於國民心態來講,更多地要放平預期,在預期上不要過高。當然我們對未來還要充滿信心,還要充滿樂觀的情緒。但是恐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確定性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以下爲訪談精編:

國民現在在心態上應該放平預期

2023年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都是一次心理調試的特殊年份。時近歲末,我們一起總結2023年給我們帶來什麼,以下和各位共勉。

第一,活在當下。2023年的形勢提醒我們,未來是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是不斷加強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勵每一個人都過好每一天,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刻。

第二,對於學者來說,做研究要更加嚴謹。對於各項數據和前景的判斷,我們要變得更加謹慎。因爲隨着互聯網技術發展以及信息流動的加快,整個經濟社會運轉的可預測性越來越差,做研究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王文:國民現在的心態應該放平預期(來源:C位觀察)

第三,國民的心態更多地應該放平預期,在預期上不要過高。當然我們對未來還要充滿信心,還要充滿樂觀的情緒。但是恐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確定性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過去20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包括與每一個民衆利益相關的理財行爲,都是以高預期爲基本邏輯進行決策。中國人都普遍相信未來會非常好,但2023年的形勢往往提醒我們,明天不一定會比今天更好,但有可能後天會比明天更好,大後天可能又是不可預測的。在日常行動中,如果個體有能力判斷未來的複雜性,則當然可以做出各種具有高超掌控力的預案和經濟行爲。但如果個體沒有這個能力,就應該享受當下的每一刻,過好每一天,儘自己所能去掌控能夠掌控的東西。

我並不太贊同“被迫性降低預期”這種相對簡單的說法。我把它叫做放平預期。放平預期講的是針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領域和所處的不同發展方向,去調試不同的預期。比如房地產業,未來的預期就要比過去低一點;但如果是新能源行業、科技創新行業,那預期可能就要比過去更高,因爲接下來我們還會迎來一大波紅利。

放平預期,就是迴歸現實,更加深刻地認識每一個領域和我們所處的環境,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宏觀層面上好,個體所處的領域就好;也不是宏觀層面上差,個體所處的領域就必然會差。2023教會了中國人應該更加聰明、更加多元化、精細化地分析社會和經濟的走勢。

王文:2023教會了我們應更加精細化看待經濟社會走勢(來源:C位觀察)

辯證看待外資水平波動:外資在中國閉眼賺錢的時代過去了

一些媒體報道和坊間傳聞,都認爲今年中國整體上外資水平在下降,尤其是被外媒轉引,把它用作攻擊中國營商環境和經濟走勢的所謂證據。我對這種邏輯,保持自己的判斷:外資相對出現增速下降,或者在某些領域出現總額的下降,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需要辯證地看。

王文:外資在中國閉眼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來源:C位觀察)

一方面,中國吸引外資的規模,過去十幾年都一直處在全世界前二的位置。中國對外資的吸引程度(如果加上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在很多年份都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中國經濟這些年來蓬勃發展,外資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隨着外資對中國經濟建設的參與和本土資本的帶動,使得中國經濟的本土化程度越來越重。在各個行業,中國本土企業在國內和國際上顯示出了極強的競爭力,這使得外資在投資中國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審慎——10年前、20年前那樣閉着眼睛投都可以掙錢的情形不可能復現,外資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外資的審慎自然引起了在某些層面上增長不足,總額相對下降的正常現象。換句話說,外資只要進入中國市場就能掙錢的時代,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要看到中國市場競爭的內卷性和激烈性,這就推導出一個更加重要的結論——我們應該在開放上更加大膽。中國越開放,中國越強大。我鼓勵全面的開放,無論是製造業,還是金融業,或是信息行業、科技行業,中國都應該逐漸推動全方位的開放,這符合中央的精神,同樣也符合中國人的能力和底氣。

另外,通過開放倒逼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改革,實際上是助力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不二法則。坦率講,中國加入WTO二十多年來,我們符合WTO相關開放的要求和步驟,但是負面清單還不夠濃縮。另外還有一些領域,地方保護主義仍然非常濃厚,各個地方應該大膽一點往前走。越開放,中國的實力會越強,中國人的信心也會加速恢復。

美國害怕中國開放,這對中國來講恰恰是重大機遇

美國的確害怕中國開放。它在高科技領域限制中國的投資,限制中國企業併購,甚至在某些州還害怕中國人來買它們的房和地。但這對中國來講其實是重大機遇,因爲,美國人不斷制定和修改符合於美國利益的國際規則的時代逐漸遠去,中國應該更加自信地走出去,去修訂和塑造新的投資、貿易等規則。

王文:美國害怕中國開放,這對中國來講恰恰是重大機遇(來源:C位觀察)

過去十年到現在,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我們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異軍突起,都在標誌着一個新的時代——中國引領塑造國際各類規則的時代開始了。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行業,乃至我們在智庫交流過程中對於某些概念的定義,中國人所擁有的話語權也在不斷提升。

我們對美國的心態也正在扭轉。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對美國的心態是非常單純的崇拜,認爲它很強。我們像一個乖學生,把美國老師那些教條式的內容吸收進來。現在我們突然發現,原來它教的是讓我們去服從它的規則,突然發現這些規則的雙面性和虛僞性。2023年,我們在應對國際規則和應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過程中,心態和能力也在變得更加成熟。中國在經濟領域和對外博弈領域的民族心理,已經逐漸告別了懵懂期和少年期,正在走向沉穩的壯年時代。

投資者應放平預期,一夜暴富心態長遠來看不是好事

王文:投資者應放平預期,一夜暴富心態長遠來看不是好事(來源:C位觀察)

在經濟領域同樣是如此。過去我們總以爲投資就自然會有收益,今年投進去,明年就應該有收益。2023可能教會了很多人,投資進去,可能還要好好幹纔有收益;可能宏觀形勢好,投資收益也未必會好,這取決於投資者的個人情況。

以前,很多人進入職場恨不得一夜暴富,財務自由。我記得幾年前到深圳,一大批PE、VC的投資人說:“沒有30%-50%的年化收益率,怎麼叫好項目呢?”我們正在告別前十多年的那種極其躁動的、極度亢奮的社會心理,過渡到一個相對成熟的民族心理。中國目前從投資、貿易、對外交往等各個領域,都在告別青春期,告別懵懂期,逐漸進入到壯年的成熟期的時代。

整體上看,2008年4萬億元的量寬以後,投資界和整個社會都出現了一個很簡單的範式——對老百姓來講,買套房,過一年就能有10%到20%的增值。過五年,房子的價值就能增長三倍五倍;投資界同樣是如此,基本上創業的老闆,都把創業公司IPO時限放在3年到5年,努力把它做成上市公司,上市以後就認爲使命終結,開始套現。

王文:每個人都敢跟巴菲特去比炒股,卻大大忽視了炒股的專業性(來源:C位觀察)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他們開始從“百年老店”的長度和厚度去看待投資行爲和經濟行爲。從這個角度上講,我認爲對中國經濟長期的健康化大有益處。

中國經濟的底盤沒有變,仍在高質量向前發展

中國經濟仍然處於壯年時代,底氣和韌性沒有發生本質變化, 大概在三個層面上,仍然出現了蓬勃的生機和領先世界的走勢。

王文:這三大賽道,預示了中國經濟領先世界的走勢(來源:C位觀察)

第一,是在高科技領域。中國這些年,尤其在2023年出現了彎道超車,或者在同一個軌道上奮力超越和碾壓的階段:華爲手機Mate 60 Pro的出現,給全世界都帶來了巨大震撼;C919大飛機的商用化和市場化;中國新能源汽車大崛起,使得中國一躍成爲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等等。這些高科技領域和圍繞着高科技領域所出現的產品表明,中國的市場競爭能力逐漸開始領先世界。

第二,在碳中和領域,中國出現了一系列新能源、清潔能源、低碳化的技術,都領先於世界。2020年,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而中國一直在認真踐行低碳事業。這些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會讓中國在下一波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產業變革中處於領先地位,在世界面前呈現出中國的領導力。

第三,每個中國人對於高品質的生活需求,帶來了消費的新增長。比如,中國的寵物經濟每年翻倍增長,養老行業也每年都呈現50%甚至翻倍的增長。所以,面對不同的境遇,我們也在尋找着新的機會。

綜上所述,無論從高科技、新能源,還是圍繞高質量消費出現的經濟生機,都在證明中國經濟的底盤沒有變,中國經濟相對領先於世界的、宏觀上的積極預期沒有變,都在證明中國仍然在向前發展,我們還會有一個相對漫長的壯年期。我對中國的發展還是持審慎樂觀態度。

(本文根據2023年11月本站財經智庫在“2023通州·全球發展論壇”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的訪談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