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視界》技校生變國際制琴師 感謝那5年

畢業多年後,高彤彤在國際上闖出名號,回義大利拜訪恩師Gio Batta Morassi。(高彤彤提供)

高彤彤窮盡一生的每分每秒,全心投注在提琴製作上。從普通的技校生一步步自我突破,最終成爲國際知名制琴師,提起在義大利留學的5年時光,高彤彤眼裡煥發出光彩,那是一段影響他日後制琴理念的美好歲月。

高彤彤以文字比喻,漢字的筆畫呈現橫平豎直,而義大利文基本上都是曲線,義大利人從小就習慣這種龍飛鳳舞的曲線書寫習慣,有利於他們處理小提琴的線條。

高彤彤舉例,在小提琴身上,找不到直豎的線條,像是鑲線、琴頭的旋轉都是曲線造型,這些都來自大自然賦予的靈感,就像每個貝殼的曲線都不一樣,但是都很自然而且流暢,如果是嚴格按照尺寸標準,就不免失去了自己的風格,「這也是東西方制琴教育的最大差異。」

在義大利待久了,這種自然與和諧的線條,逐漸融入高彤彤的血液,他說,「小提琴的製作尺寸當然有一定的範圍,但就是在這個範圍裡,可發揮制琴師個人的想法。義大利老師教給學生的,不是死板的尺寸數字,而是線條的和諧、變化與流暢,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涌現自己的想法。當你在鑑賞一把小提琴的時候,會用藝術的眼光欣賞它,而不是拿尺去丈量。」

「中國製琴講究準確,但古典義大利制琴強調自然,準確反而次之。」高彤彤說,義大利制琴充滿制琴師的風格,就算不貼標籤,也可以知道出自哪個學派,像是自己的作品,識別度也很高,行家能看出師承自蒙納西學派,但又有高彤彤自己的風格。

「除了在課堂上的啓發,我在義大利碰到好老師,接納我成爲他們家庭的一份子。」高彤彤舉例,剛開始他只是蒙納西的學生,後來師生感情愈來愈深厚,當老師休假回老家時,也會帶上高彤彤同行,一起住到老師家裡,一住就是一兩個星期。

還有一位制琴朋友的母親,是小學的義大利文老師,發現高彤彤義大利文的程度還不夠,於是免費每週爲他補習一次。時間久了,甚至把家裡的鑰匙也打了一副給高彤彤,歡迎他隨時去住,還教會他很多道義大利料理。就這樣,高彤彤逐漸瞭解義大利的社會、傳統、文化、爲人處世的原則,甚至體會人情交往的默契。

高彤彤說,恩師蒙納西的兒子常說,「我倆是兄弟,除了不是同一對父母親生的。」畢業回國後,依然和義大利友人保持書信往來,後來有了Email、即時通訊軟體,要聯繫對方就更沒有時差。

高彤彤興奮的說,今年9月開學,蒙納西的孫子來中央音樂學院當半年的交換生,學習提琴製作。「蒙納西家族的制琴史將近百年,中國大陸只有數十年,他們家族願意讓派長孫來北京學習提琴製作,這是對我們多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