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模擬器」測暈船被騙指數 別掉入網路交友陷阱

專題影片邀請資深兒少警察跟青少年面對面破解網路交友犯罪手法。(公視提供)

網路交友已成爲青少年日常,社羣媒體、線上遊戲和交友軟體是青少年前三名的交友管道。將近九成的兒少曾透過網路認識陌生網友,有些交友軟體滿13歲就能註冊使用,若網友「以愛爲名」要求提供私密照,有21%的兒少曾經配合。網路交友詐騙頻傳,公視《青春發言人》投入將近一年開發模擬交友軟體互動網站,同步製作五支專題影片,瞭解青少年如何成爲網路詐騙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節目也將與《學生的心聲筒》、《高中學習討論羣》以及《國中學習討論羣》等網站聯手,徵求網戀鬼故事,藉由青少年的經驗分享,提醒同學提高警覺,避免誤入粉紅陷阱。

專題製作過程中,團隊大量田調曾被網路詐騙的兒少,逐一拆解網路詐騙手法背後的運作機制。在資深兒少警察張坤憲和青少年的對談中,張坤憲僅用十分鐘,就以一般搜尋軟體肉搜出受訪同學十多項包括家庭成員和小帳等私密資料,讓在場青少年驚呼,「再也不敢輕忽個資保護的重要性。」根據調查顯示,將近五成的青少年在社羣軟體上不會設定隱私保護。

許多青少年因爲孤單或好奇接觸交友軟體,團隊也找來兩位青少年實驗網路交友軟體。纔剛註冊上線,就收到十幾則交友訊息要求「約炮」,並提供約炮公定價目表,讓實驗的青少女擔憂,如果剛好遇到渴求愛的青少年,在噓寒問暖和金錢攻勢下,能不掉入陷阱嗎?

此外,專題影片也訪問私密照外流受害者,以及網路詐騙的加害者如何運用心理戰詐騙年齡更小的兒少。《青春發言人》製作人鄭淑麗表示,「希望藉此專題,提升青少年對網路詐騙的防禦力,也對私密影像外流的受害者能有更多同理,提供更友善的支持。」

爲了貼近青少年喜歡玩線上遊戲的使用習慣,《青春發言人》團隊設計模擬網路交友的互動網頁「青春網戀模擬器」。透過擬真的劇情設計,讓青少年沉浸在網戀故事情境中,感受到受害者一步步掉入陷阱的驚險。資深兒少警察張坤憲提醒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不會做的事, 在網路也不要去做。日常生活不會輕易給人私密照,換到網路上也不要給,犯罪不會因空間的因素而有所改變。」對於因爲網路交友受傷的孩子,兒少精神科醫師陳質採也想對家長提問,「當受傷的孩子來到眼前,我們有辦法接住他嗎?還是停留在『爲什麼這麼不聽話』的憤怒否認階段?」

專題完成後,《青春發言人》團隊也將展開「躲在螢幕背後的人是誰?青少年網路交友詐騙」校園宣導計劃,公視兒少組組長舒逸琪表示,「目前已有多家學校報名,希望爭取宣導講座,可見青少年網路詐騙議題,非常值得我們關注與投入心力」。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