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美戰略競爭 歐洲可以是朋友
社評
第24屆冬季奧運將在北京開幕,北京將是第一個夏季奧運與冬季奧運都辦過的城市。2008年北京奧運是中國走向強國的開幕秀,冬奧參與國多半是富裕國家,冬奧將成爲中國富庶強盛的里程碑。相對2021年東京奧運受困於新冠疫情,北京冬奧如能順利舉辦,更將代表中國大陸防疫與治理能力的成功。
西方不是鐵板一塊
美國將中國視爲全面戰略競爭的對手,自然不願見到大陸的國際地位與聲望更上層樓,就算不能全面抵制,至少也要給北京一點晦氣,於是以新疆人權議題爲由發動盟友進行外交抵制,但未收一呼百應之效,只有五眼聯盟國家加入,其中紐西蘭還是以疫情爲由,而不強調「抵制」。
美、英兩國有共同的文化淵源,更有特殊的戰略關係。英國雖然屬於歐洲國家,但與歐陸國家若即若離,不如與其他英語系國家親密。長期以來,英國與美國的外交政策亦步亦趨,英國脫歐後更是加速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戰略。英語系國家共建的五眼聯盟,在美國國力漸露疲態後,重要性漸漸突出。今年不惜得罪法國而成立的美英澳同盟(AUKUS)更是將這種「打虎捉賊親兄弟」的血緣連帶推上高峰。美國這種在西方國家陣營中區分遠近親疏的作法,不只是有戰略的考量,也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事實上,英、美與歐陸的哲學思維傳統本就不同。英、美哲學重視經驗,強調個體差異;歐陸則有理性主義的傳統,重視邏輯的一致性。最具體且容易理解的表現,就是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差異。英美法重視個案的判例,大陸法側重法律體系與法條精神。反映到人權觀念也有所不同,英美強調個人主義,歐陸的人權觀念是來自理性思辨與自由意志的人文傳統,認爲理性思辨的結果可以達到社會共識,而不是個人社會。
哲學思維與價值觀的差異也反映在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與政治制度。英美資本主義強調個人主義,極端表現就是優勝劣敗,贏者全拿。企業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員工、環境、社會等生產相關條件等都被視爲外部化,不被考慮。國家往往扮演資產階級的工具,成爲利益團體的代言人。在政治上無論總統制或議會內閣制都是贏者通吃,沒有小黨生存空間,很少政黨協商聯合政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歐陸國家,特別是德國與北歐國家發展不同的資本主義模式,被稱爲「萊茵模式」和「斯堪地模式」,更重視社會的和諧共生,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企業更注意員工福祉與社會責任。國家作爲資方與勞方的調解者,進行社會資源的統合與協調。在政治制度上強調「協商民主」,大多是多黨的議會制國家,儘可能讓社會不同利益有表達的機會。美、歐資本主義模式的差異,在全球化時代矛盾就更爲明顯,例如歐洲想要對跨國科技巨頭徵收數據稅就面臨很大的阻撓。
二戰結束後,歐洲傳統強國沒落,歐洲國家被捲入美蘇冷戰對抗,他們意識到要維護自身利益只有團結,於是從基礎的經濟合作逐步走到今天的歐盟。特別是冷戰結束,少了前蘇聯的壓力,美歐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歐盟爲了擺脫美國的控制,更是加快金融整合。美國也知道歐盟的企圖,便利用南歐的亂局打壓歐元。隨着21世紀這20年來,美國國力從顛峰走向衰退,歐洲爭取戰略自主的呼聲越來越高。
但歐盟有一種特別的心結,就是眼見中國大陸崛起、美國衰退,歐洲有「雙重衰退」的沒落感。就像2019年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主題「西方缺席的世界」,歐美畢竟掌控全球過去2、300年經濟、軍事、科技與文化等方面的優勢,美國的式微也讓歐洲產生危機感,一時難以適應,連帶地會願意在某些方面,特別是價值立場上與美國站在一起。
西方不是鐵板一塊,更要注意歐洲在歷史意識、價值體系、戰略利益以及制度設計與美國的差異,中國大陸和歐洲應該可以有不同的交往互動方式。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其社會關懷與人道精神正是來自西方人文傳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擴大到中西方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話與學習。彼此尊重,相互學習,歐洲也可以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