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中關係趨緩 民進黨陷左右爲難
社評
大陸《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發文,透露他與《紐約時報》北京站站長柏凱斯共進晚餐,及他提出有關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的要點,這部分並非重點,因爲其表述與大陸官方立場相近,並無新意,值得重視的是這場餐敘所釋出的訊號。胡錫進雖已退休,卻仍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在大陸體制下能與一般認知的「反華外媒」溝通,是大陸有意緩和中美緊張關係的訊號。
善意互動 鋪墊拜習會
胡錫進與《紐約時報》餐敘只是較彰顯的訊號,從今年6月至今,習近平已6次對中美民間傳統友誼表態:6月中旬會見比爾溶\茲;6月底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致函祝賀;7月下旬高規格宴請季辛吉;8月下旬覆信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最近分別回信給史迪威將軍後人、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和飛虎隊老兵。
胡錫進餐敘對象柏凱斯和中國淵源很深,其4代先祖於18世紀來到中國,在福州鼓嶺興學、辦醫院,今年6月當地舉辦「鼓嶺緣」論壇紀念這一段歷史,習近平特別發函致賀。可以推定胡柏餐敘是官方有意安排,美方也樂觀其成。習近平最近兩次回信對象均與中美軍事合作有關,意味延宕已久的美中軍事交流有望破冰。
習近平對中美民間關係的表態,兩次藉由面對面會晤釋出、四次透過書信,這兩種形式同等重要。六次表態有三個共同點:第一,不斷呼籲中美民間友好、中美關係希望在青年,提出「我們寄希望於美國人民」;第二,反覆強調中美關係三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第三,多次表示中美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這些表態正是爲習近平11月的舊金山之行,在參加APEC以外走訪美國民間而做出的輿論鋪墊。
臺灣及西方輿論對大陸複雜的政治訊號往往感知不夠靈敏,因而得出偏頗的結論,最典型的莫過於習近平未出席今年G20峰會、未在新德里安排拜習會,得出北京放棄促成拜習會、習近平不會參加APEC峰會的判斷。恰恰相反,經歷了氣球事件、麥卡錫會見蔡英文風波後,北京現階段對中美關係的最高目標,就是促成11月習近平訪美和拜習會。
民間交流 更勝疫情前
同樣,拜登政府在對中關係上的一些折衷動作,也是北京決定相向而行的重要參考。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氣候特使凱瑞、商務部長雷蒙多先後訪問大陸,葉倫和雷蒙多在會談之外,曾與中方學者、美商團體舉行餐敘和座談,說明美方對中經貿政策「去風險」與「不脫鉤」的新解釋,部分程度獲得北京理解。至少雙方願意在高科技領域「競爭歸競爭」,一般經貿、民間交往「合作歸合作」,穩住中美關係基本盤。
更關鍵的因素,是美中對臺海的新默契正在形成。拜登政府上任後,做出不支持臺獨、維持一中政策的承諾,但未能舒緩中方的疑慮,不斷指責華府「掏空一中政策」、質疑美對臺說一套做一套,但最近一次王毅在馬爾他與國安顧問蘇利文會面,儘管媒體透露雙方在臺灣問題上溝通時間最久,但大陸方面新聞稿的語氣明顯有所和緩。
當前的中美關係,再一次面臨「開大門、走大路」的機遇,如何能夠把握好機遇、並轉化爲改善中美關係的新動力,追根究柢還是取決於民間交流。有報導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大陸學生獲得美國F-1學生簽證超過5000人,已超過疫情前同期水平,而大陸恢復赴美旅遊、中美加開往來直航班次,有利於雙方民間交流走出過去3年疫情陰影,令美國社會感受到大陸無意挑戰或對抗美國,中美可以和平、良性競爭。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剩1年時間,過去幾年的風風雨雨說明,拜登並未如想像中溫和,川普也未如想像般頑固,中美關係的根本是雙方經貿、民間交往基礎是否穩固,若能夠鞏固,就不是民粹、右翼政客興風作浪所能改變。美中關係風向一旦轉變,對臺灣而言將是新賽局,民進黨政府抗中之路將更加左右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