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記取夏立言「不統說」的經驗教訓
社評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不久前受訪時表示「國民黨絕對不是一個親中或統一的政黨」,在大陸網路媒體引發反彈,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隨後表態,指責此言「損害兩岸互信、傷害兩岸同胞感情」。夏立言的「不統說」在臺灣內部未引起爭議,卻在對岸掀起軒然大波,是民進黨上臺7年來兩岸互信薄弱、關係脆弱的真實寫照。
欲撕西方急統標籤
夏立言「不統說」衍生的風波,與3年前「求和說」事件類似:當時疫情期間民進黨反中氣焰囂張,兩岸情勢相當危急,國民黨派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出席海峽論壇,北京高層也認爲這是一個緩和臺海、溝通兩岸的絕佳契機,不料大陸央視主持人一句「這人來求和」,臺灣輿論瞬間炸鍋,國民黨、王金平承受不了「求和說」風暴的壓力,婉拒登陸。
「求和說」與「不統說」時間背景不同,但有其相似性。首先,兩者都是在非正式場合,不經意間流露出內心的想法,卻被斷章取義。其次,兩者都觸及國共互動的「面子問題」,「求和說」讓國民黨覺得丟臉,「不統說」置北京於尷尬。更重要的是,大陸網路民意的推波助瀾、無限上綱,「肇事」方反覆解釋但於事無補,最終造成彼此互信受損的結果。
事後國民黨中央緊急發文澄清,夏立言也自認委屈,表示所謂「國民黨非親中或統一」是在特定脈絡之下,迴應西方對國民黨「急統」的誤解或標籤。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既然國民黨黨章保留追求統一的目標、《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也闡明瞭國家統一前的兩岸定位,夏立言作爲國民黨副主席、又是久經沙場的資深兩岸事務重臣,也不是完全無辜。
不過,陸方對夏立言「不統說」的迴應還是留有餘地,而且提醒多於警告。陳斌華只是引述「大陸民衆的不滿情緒」來表達異議,夏立言今年以來已三度訪陸,先後與王滬寧、宋濤深談,近期還有到大陸參加會議並會見高層的計劃,雙方應該能掌握彼此的底線、體諒彼此難處。
不可否認,夏立言的「不統說」,除了暗示侯友宜的兩岸政見仍會以馬政府時期的「不統不獨不武」爲主軸外,其實也說出「心裡話」:中國國民黨堅定反對臺獨、主張兩岸和平,是站在捍衛中華民國的立場,因爲臺獨會消滅中華民國,並不是站在中共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國民黨理念中的統一,絕非「脅迫式的被統」,而是當兩岸之間的歧見被消弭後,雙方纔有談統一的條件,目前兩岸只有求同存異、深化交流,纔有助於創造條件。
傷害大陸人民情感
這也是國共之間「戰略模糊」奧妙所在:只要臺灣不獨、臺海不戰,兩岸交流合作就不易受到既有政治分歧的影響,大陸就可以把精力放在自身改革、建設之上。當大陸愈加富裕、進步,兩岸愈加交流、融合,臺灣民衆對大陸的疑懼就會愈來愈小,兩岸就愈可能水到渠成、心靈契合式統一。馬英九8年兩岸交流繁景,再對比蔡英文7年的兵兇戰危,相信大陸的感觸和理解會更加深刻。
不過,國民黨也要意識到,「不統說」觸怒的是大陸民間,而非北京官方,這恰恰證明了黨名冠以「中國」二字的分量。民進黨切割兩岸歷史紐帶、大搞去中國化、扭曲臺灣年輕人認同,國民黨早就該擔負起撥亂反正的責任,清清楚楚告訴臺灣社會: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大陸地區、臺灣地區本來就屬於一個國家,而不應因怕丟選票而畏首畏尾,最終連自己也分不清方向、陷入其中,最後對選情愈來愈糟糕。
比起臺海兵兇戰危的波濤洶涌,夏立言「不統說」終究是一道小波浪,但畢竟「無風不起浪」,無論2024選舉結果如何,中國國民黨都必須要嚴肅思考,站在兩岸「和戰」十字路口,如何做出對臺灣人民、對中華民族負責的抉擇。國民黨的首要目標,固然是聯合6成下架民進黨的民意,一旦取得政權,必須以「兩岸中國人」的高度熄滅戰爭引信、爲和平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