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述評:中國在商業航天新賽道闊步前進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7日刊登題爲《嫦娥六號背後的中國太空夢》的文章,文章認爲,中國探月飛行器嫦娥六號近日完成人類首次在月背“挖寶”之旅,顯示中國航天領域正步入下一個里程碑。

文章稱,嫦娥六號的月背之旅有四個階段:進入環月軌道後,着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和軌道器分離;着陸器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採集樣本;樣本由上升器運送回環月軌道,與軌道器和返回器交會對接;返回地球。

曾參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行星科學家詹姆斯·黑德說,上述四個階段與載人登月的步驟“完全相同”,中國正進行大量的實踐。

他研判,此次任務成功與否,將決定中國能否在本十年末將航天員送上月球。

然而,文章接着說,中國的太空夢可不只是載人登月和採集樣品。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太空賽道上,中國政府已着眼於開拓新賽道,進行商業競爭,而不只是依賴“國家隊”主導的項目來推進航天目標。

文章指出,中國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新增了關於商業航天的內容,提出要打造包括商業航天在內的“未來產業新賽道”。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等地過去幾年也陸續出臺針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支持政策。

據《2023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統計,截至去年,中國國內註冊並有效經營的商業航天企業達537家。

時至今年,包括天兵科技、藍箭航天、東方空間在內已至少有六家民營航天企業成功將火箭發射入軌。

另據法新社6月6日發自上海的報道,中國近日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和起飛,展示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進步。北京現在希望其商業航天部門趕上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等競爭對手。

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企業目前落後於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爲首的美國領跑者。然而,專家對法新社記者說,隨着北京意識到一個穩健的商業航天部門的價值可以增強其在太空領域的現有能力,中美差距正在縮小。

航天領域分析人士陳藍(音)表示,這甚至可能與電動汽車的發展類似。同樣由馬斯克創立的特斯拉公司在中國是先行者,但現在面臨來自一衆本土對手的激烈競爭。

陳藍說:“5年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或許會感到壓力。”

他說:“當一頭獅子(特斯拉公司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面對一羣狼(中國企業)的時候,今天電動汽車市場的情況可能會重演。”

北京在2014年向民營企業開放了部分航天領域,此後,數以百計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例如,一枚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6日將三顆衛星送入軌道。這是今年計劃進行的衆多發射中的一次。

報道援引香港軌道門戶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布萊恩·柯西奧的話表示:“中國的商業航天部門規模之大、發展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他說,雖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遠遠領先”中國同行,但“如果我們比較美國和中國的第五或第十家發展最好的發射公司,就會發現或許還是中國領先”。

陳藍說,相比之下,商業航天部門目前專注於低成本運載火箭和小型衛星。

美國航天新聞網的安德魯·瓊斯表示,中國以同美國類似的方式利用商業發射能力,這將“幫助傳統的國有企業專注於民用和軍用項目……同時也提升中國的整體發射和航天能力,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據官方媒體報道,中國在2023年進行了26次商業發射。

陳藍說:“下一個里程碑將是‘獵鷹9’號級別的火箭發射和第一級火箭重複使用。”預計有幾家公司將在2024年實現這一目標。

在中國今年計劃的100次發射中,預計商業部門佔30次。

據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說,相比之下,在2023年美國進行的109次(成功)發射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佔98次,凸顯這家公司目前的優勢。

但陳藍說,“隨着差距繼續縮小”,五年後的情況可能“完全不同”。(編譯/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