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跟你想的不一樣…「6大退休迷思」跌破眼鏡!你中了幾項?
臺灣民衆開始退休準備平均年齡爲36.99歲,甚至有3成以上20歲至29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佈局退休的準備,顯示大家對提早退休的渴望。 圖/freepik
臺灣人壽與政大商學院在今年6月共同發佈「臺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報告,發現臺灣民衆開始退休準備平均年齡爲36.99歲,甚至有3成以上20歲至29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佈局退休的準備,顯示大家對提早退休的渴望。然而,以退休年齡65歲、人均餘命81歲條件計算,退休後還有近20年的光陰,到底怎麼樣的退休生活適合自己?又要爲退休生活準備什麼呢?
退休規劃宜早不宜晚,但如果規劃錯誤,影響的不僅是退休生活品質,也可能影響家庭和諧。在此也羅列6項最常見的退休迷思,包括滿65歲才退休、退休清閒最開心、完全依靠退休金養老、投資過度集中、退休靠小孩養、夢想等退休再完成等。
迷思一:「一定要65歲後才能退休」
很多人認爲,必須等到正式達到6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才能退休,否則將無法享受退休金或醫療福利。有些人辛苦一輩子,就算賺足自己退休生活的錢,也還在擔心子女,甚至是兒孫的財務,想爲孩子存錢、買房等,其實只要有足夠的積蓄和計劃,未嘗不可以早點退休,享受生活,不用被固定價值觀束縛自己。
迷思二:「退休後閒閒沒事最開心」
許多人認爲退休不用工作,對於退休後生活萬分期待,想像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再有金錢及子女的壓力。但真的開始退休後才發現,每天起牀不知道要做什麼,長期沒有生活目標,待在家裡反而心情抑鬱。其實許多人選擇退休後繼續工作,但可能轉向兼職、自由職業、志願工作或追求新的興趣和嗜好。退休不必意味着停止一切活動。
迷思三:「退休金可以養我到老」
政府的退休金雖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但退休金和社會保障通常只能提供有限的收入,不一定能滿足每個人對於退休生活的期待,如果有意外支出或是醫療費用,退休金不一定夠用。另外,通貨膨脹也是必須考慮的重點。
迷思四:「一次投資單一商品,省事又賺更多」
沒有妥善規劃退休理財是絕大多數人會面臨的問題,有些人聽信網路上、社羣上看到的理財「專家」的說法,把退休金投注在單一投資商品上,或者是相信所謂的「明牌」,像這樣子沒有仔細思考的投資行爲,容易造成血本無歸,退休生活可能又要往後延。投資時一定要注意「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原則,可以避開風險較高的投資行爲,慢慢來纔是最快的方式。
迷思五:「退休後我的小孩會照顧我」
有一些人可能計劃在退休後依賴子女提供金錢或是住房支援,但其實子女可能有自己的財務壓力和責任,與其完全依賴子女,不如先建立自己的退休計劃和儲蓄纔是至關重要的。比較好的做法,可以將子女提供的生活費當作額外收入,但不要當作單一收入來源,否則會造成雙方的壓力,長久下來也可能造成家庭失和。
迷思六:「想做的事等退休再完成」
不少人的退休清單上一定有「環遊世界」、「跑馬拉松」、「爬百嶽」等,許多年輕時就想去探索、去欣賞的風景,等到退休後有了時間,纔想一一去完成。事實上,等到退休後,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慢性病纏身、體力和肌力流失,旅遊、爬山、跑馬拉松早已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想做的事不要等到退休後才做,活在當下纔不會有遺憾。
不少人等到退休纔開始計劃旅遊,但體力早已大不如前。 圖 / 取自Twitter 、製圖 / 橘世代
退休是個人化的決策,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因此,瞭解這些迷思,制定適合自己的退休計劃非常重要。建議可以諮詢專業財務顧問,提前爲自己的退休生活做準備。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