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廣州荔灣泮塘“囍”事連連,新添一家傳統婚禮文化館

今年,有着900多年曆史的廣州荔灣泮塘村可謂“囍”事連連。繼廣東省首個社區婚俗文化館——泮塘社區婚俗文化館揭牌、泮塘社區戶外頒證點啓用後,8月3日,泮塘村新添一間婚禮文化館,位於泮塘五約外街的龍粵中式婚禮文化館正式開館。開館儀式當天,“後生”大妗姐、大妗哥現場講解廣府婚俗趣事,吸引市民前來“打卡”,瞭解傳統婚俗。據悉,該婚禮文化館免費對市民開放,平日,館內有大妗姐或大妗哥坐鎮,爲市民講解傳統婚俗。

袖珍版的婚禮文化館有內涵

金筷子、茶杯碗碟、龍鳳喜帳……在龍粵中式婚禮文化館,約60平方米的空間擺滿了廣東地區傳統婚禮習俗中需要用到的物品。

“擺放着‘金童玉女’的木製嫁妝箱有着70多年曆史,是以前西關人結婚時用到的‘過大禮’箱子,主要裝新娘的嫁妝,比如地契、金銀首飾等。隨着時代發展,西關人結婚使用的‘過大禮’箱子有了升級,從純木製的嫁妝箱演變爲由紅色綢緞包裹的木製錦繡籃。”中國香港國際大妗姐協會副主席、名譽顧問,廣州市荔灣區女企業家協會理事,龍粵中式婚禮文化館負責人之一李嘉裕是一位“85後”大妗姐,她介紹道,傳統婚俗各處鄉村各處例,希望通過館內陳設的婚慶物品,爲市民科普廣東不同地區的傳統婚慶習俗。如市民在參觀過程中有疑問,可以詢問館內的大妗姐或大妗哥,他們會免費爲市民答疑解惑。

一對製作成“粿”形狀的蠟燭燈是館內的“顯眼包”之一,這對“紅桃粿燈”是李嘉裕專門從潮汕地區購買。“粿是潮汕地區特色小吃,每逢過節或家中有大事,潮汕人都離不開粿,現在‘紅桃粿燈’也成爲了潮汕地區的婚慶用品之一,有着明顯的地域特色。”

在館內的陳設物品中,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傳統婚禮物品。“這對‘豬籠’是我從馬來西亞買的,在馬來西亞華人傳統婚禮物品中,‘豬籠’也有着‘豬籠入水’的寓意,一般會放入橙和柑,‘柑’諧音金山銀山,‘橙’諧音新娘順利產子。”

以“後生”視角傳播傳統婚俗

除了陳設傳統的婚慶用品,館內還有新穎的婚慶文創物品,如月老鑰匙扣、迎親扇、金豬牌等都是龍粵中式婚禮文化館的負責人楊兆恩、羅海全兩位“80後”開發創作。

楊兆恩表示:“傳統婚慶用品可能會給人留下‘老土’的印象,但這些物品其實可以做得‘鬼馬’好玩。我們希望通過年輕人的視角,活化傳統婚俗文化,讓傳統婚慶物品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李嘉裕認爲,隨着時代進步發展,傳統婚俗可以融入新元素,“我們會自創有意頭的粵語語句,幫助新人完成傳統婚禮儀式。比如‘戴對金戒指,生翻對金童子’‘戴上金項鍊,新娘有錢又有面’等。”

“00後”大妗姐陳鈺茵從入行以來獨立主持了10多場傳統婚禮,她認爲,傳統婚慶物品可以跨界,“我觀察到,年輕的新人會將自己喜愛的卡通IP融入傳統婚慶物品中。作爲年輕的大妗姐,我會從同齡人的角度爲新人提供傳統婚禮儀式的建議。”

文、圖|記者 馬思泳 陳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