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劃定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區
原標題:廣州劃定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區
11月19日,16屆85次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2021—2030)》(簡稱《規劃》)。
《規劃》將保護區空間劃分爲傳統核心區、現代展示區和傳承發展區三個區域,明確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文化公園)—上下九騎樓街(十八甫)、陳家祠—沙面等四大重點區域,並提出到2030年努力建成“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羣衆受益”的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的遠期目標。
劃定三個文化生態保護空間
根據荔灣區內傳統文化資源的存續狀況及整體保護的目標要求,《規劃》將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區的保護對象和內容分爲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文物及與非遺相關的實物、民俗活動、文化場所等五個方面。
同時,根據非遺代表性項目分佈狀況及生態特點,《規劃》將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區空間劃分爲傳統核心區、現代展示區和傳承發展區三個區域。
傳統核心區擁有較爲完整、典型的粵劇粵曲文化生態體系,範圍爲原西關地區,即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含陳家祠),東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的區域,約5.36平方公里。傳統核心區將積極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着力開展瓊花會館、吉慶公所、八和會館、名伶故居、古戲臺等重要的粵劇粵曲場館遺址、遺蹟的修復重建和活化利用,推動以八和會館、粵劇藝術博物館等公共文化陣地爲核心的粵劇粵曲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建設,多渠道挖掘非遺各方面優秀人才,通過傳承人隊伍的壯大實現非遺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
現代展示區根據荔灣區粵劇粵曲文化分佈和傳播特點,設置在白鵝潭中心商務區,規劃範圍北至大坦沙,西至荔灣區界與花地河,東至珠江,南至三枝香水道,面積約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範圍6平方公里。現代展示區將着力發揮粵劇粵曲文化的影響力,促進粵港澳人文灣區建設,推動粵劇粵曲文化與文創、旅遊等相關產業積極融合,加快粵劇粵曲文化產業升級,充分發揮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文化地標作用,做好粵劇粵曲文化保護和傳播。
傳承發展區共約23平方公里,其一是北至荔灣邊界,南至珠江、中山七路、中山八路(除去陳家祠),西至珠江邊,東至荔灣邊界的區域,面積約6平方公里;其二是北至花地河,南至荔灣邊界珠江邊,西至海龍路,東至花地河的區域,面積約17平方公里。傳承發展區將完善粵劇粵曲文化傳承傳播體系,擴大粵劇粵曲文化社會影響,推動粵劇粵曲文化保護與荔灣人民日常生活、民俗活動相結合,實施生活化保護。
構築文化生態區保護體系
《規劃》按照近期(2021—2025)、遠期(2026—2030)兩個時間階段,分別確定了目標和具體工作。
近期將全面啓動“三個一”工程,包括培養一支傳承有序、管理專業的傳承和管理隊伍,建設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綜合展示體系,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非遺園區。遠期將深入推進非遺進校園工程,開展數字化保護和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工作,深化學術研究工程。
在近期、遠期規劃實施過程中,將以非遺綜合展示場館體系工程、非遺資源數字化工程、人才培養與引進工程、粵港澳非遺園工程、文化交流平臺工程、非遺創新利用工程等六大重點工程爲抓手,分步實施,逐步推進。
同時,《規劃》針對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分類、分級保護措施。提出生產性保護、搶救性保護、分類保護、數字化保護四種保護方式,以及包括加強資源調查和檔案管理、完善非遺名錄制度、加強非遺傳承人保護、注重人文和自然環境整體性保護等方式在內的九項保護措施。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