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攻陷長安,席捲半個大唐,卻在李泌組建的國際統一戰線下崩潰

安史之亂後,大唐盛極而衰,從開元盛世的頂峰墜落了下來。雖然,河北叛軍暫時投降了朝廷,但他們仍保有一定軍隊,仍在自己的藩鎮內自行其是。由於唐廷衰弱,無法應對這些強藩,因此陷入藩鎮割據的內鬥循環之中。

有內憂就必有外患,大唐的衰弱讓其頭號外敵——吐蕃欣喜若狂。這個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強悍民族,趁着唐朝的虛弱,向其邊境發動了潮水般的進攻。

首當其衝的,便是唐朝的隴右、河西地區。這條狹長的走廊,聯繫着唐朝與西域的關係。攻佔河西走廊,就能切斷唐朝和西域的聯繫。而在當時,河西、隴右用於防禦吐蕃的軍隊,大多調往內地平叛,因此吐蕃攻城略地,無往不利。最終,整個隴右、河西都淪爲吐蕃的殖民地,百萬唐人陷入敵手。

隴右、河西一失,戰線便已直接推到了長安附近,吐蕃的士兵距離大唐的都城不過數十里之遙。爲了消滅唐朝,吐蕃於公元763年集結數十萬重兵,裹挾党項、吐谷渾、奴剌等多個民族,向長安殺來。

吐蕃人排山倒海而來,唐代宗根本做不出任何抵抗。因此,唐代宗丟下首都,倉皇逃走。就這樣,吐蕃人兵不血刃地攻克了長安,並且進行了野蠻的掠奪。然而吐蕃是高原民族,不習慣平原的水土和氣溫。因此吐蕃人僅僅在長安呆了15天,便帶着珍寶和子女返回國內。

面對吐蕃的威逼,唐代宗採取了護不割土、不棄民、不輸帛的政治原則,在戰備上全力組織抵抗與吐蕃交戰過程中逐漸在長安西北部的鹽、、鳳翔、涇原等地建立軍鎮,重建包括邊鎮兵、神策軍和關東戍卒在內的邊兵進行,初步構建起京都軍事防禦體系。

邠寧

防秋

然而即便如此,唐朝對吐蕃仍沒有什麼好辦法。公元765年,吐蕃在唐朝叛將僕固懷恩的勾引下,再一次進攻長安。而這一次,老將郭子儀以自己的個人威信策反了吐蕃的盟友——回,這才勉強將吐蕃趕出境外。然而即便如此,吐蕃對唐朝長安以及關中的威脅,仍沒有一絲一毫地減緩。

更可怕的是,吐蕃人不僅攻擊關中,同時也在唐朝大後方——蜀地搞事。安史之亂後,關東陷入藩鎮割據之亂,財賦很難輸送到朝廷。而巴蜀,是唐朝唯一能夠正常上交賦稅的地方。然而安史之亂後,巴蜀也成爲吐蕃攻略的重點區域。

在當時,巴蜀絕不僅僅只面臨吐蕃一個國家的進攻,位於雲南的南詔成爲他的幫兇。原本,南詔是唐朝專門扶植,用來對付吐蕃的屬國。結果在天寶年間,唐朝卻與南詔決裂,導致其投入吐蕃的懷抱。隨後吐蕃封南詔爲日東王,並命其跟隨自己進攻巴蜀。吐蕃發誓,一定要攻佔巴蜀作爲自己的“東府”。一旦事成,必將分出大片領土交給南詔。

因此,南詔每年都會跟隨吐蕃一起進攻巴蜀,唐軍連戰連敗,損失大片土地和百姓。如果說當時的中國主要分關西和關東兩部分。關東陷入藩鎮割據,而整個關西則整個暴露在吐蕃的槍口之下,唐朝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艱難。

趁着唐朝的衰弱,吐蕃到處攻城略地,他們與北邊的回紇,西面的大食(阿拉伯帝國),南方的天竺同時開戰,領土像吹氣球一般的擴張。在其鼎盛時期,吐蕃佔領了今天西藏、青海、尼泊爾、甘肅、部分陝西、新疆等地,總面積竟達460多萬平方公里,佔今天中國的一半。唐朝人曾恐懼地形容吐蕃:

到了唐德宗時代,情況變得更加糟糕。這是因爲唐德宗性格強硬卻十分無能。在外交上,唐朝的傳統盟友回紇本是可以用來抵禦吐蕃的幫手。但是唐德宗還是太子時,曾受到回紇可汗的羞辱。因爲個人恩怨,唐德宗決然因私廢公,對回採取了極其嚴厲的政策。

而在苛待回紇的同時,唐德宗還妄想與吐蕃和好,因此兩國於公元783年進行了著名的“清水會盟”。在這次會盟中,唐德宗無恥地承認了吐蕃對河西、隴右的佔領,想以此來制止吐蕃的入侵。

然而可悲的是,吐蕃對此並不買賬。僅僅3年後,吐蕃便撕毀了與唐朝盟約,再次入侵唐朝邊境。同時,他們還趁火打劫,借唐德宗受困於涇原之變的機會,向唐朝索要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他們許諾,只要唐朝一答應,吐蕃立即派兵幫助其平亂。

就在唐德宗決定接受吐蕃的方案時,著名的智謀之士李泌站了出來。李泌,字長源,獲封鄴侯,他是天賦奇才,從小就被稱爲神童。安史之亂時,李泌幫助唐肅宗克定禍亂,算無遺策,建立了蓋世奇功。

安史之亂後,李泌曾隱居了一段時間。唐肅宗死後,李泌重新出山,輔佐他的兒子唐代宗。唐代宗去世後,李泌又負責保護唐德宗。

對於唐德宗割讓安西、北庭的蠢行。在《資治通鑑》中,李泌勸道:

在李泌的力勸之下,唐德宗最終收回了成命,改以每年贈送吐蕃1萬匹彩帛。吐蕃人聽說唐德宗毀約,竟大喜過望,他們以此爲藉口,撕毀了盟約,再次發動侵唐之戰。

貞元三年(787)八月戊申,吐蕃再次大舉入寇,吐蕃帥羌、渾之衆寇隴州,連營數十里,京城震恐。在戰場上,唐軍奮力挫敗了吐蕃對長安的企圖。但卻不能阻止吐蕃在長安周邊。《資治通鑑》記載:

吐蕃攻陷了各地後,將老弱全部殺掉,或斬斷他們的手足,挖掉他們的眼睛,然後棄之而去。隨後,又將掠來的丁壯送給其附屬部族當奴隸。臨行前,吐蕃人告訴唐人:“你可以向故鄉哭泣,以後就回不來了!”隨後,大量不甘做奴隸的唐人,紛紛從山崖上跳下,死者達到上千人。

可以說,吐蕃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關乎華夏文明存亡的時刻了。而在這個時候,李泌站了出來,而他制定了一個古今未有的奇謀——國際統一戰線。他對唐德宗建言,應該立即放棄對回的強硬政策,應當:

按照李泌的規劃,唐朝幾乎將吐蕃完全包圍在天羅地網之中。在吐蕃之北,唐朝在吐蕃之東,西方有大食、天竺,南方將南詔拉回大唐的懷抱。如此一來,唐朝便可讓吐蕃四面受敵,首尾不得相顧。

回紇

不得不說,李泌的計策是高明的。首先,回與吐蕃本是世仇,兩者在北庭、安西多次交戰,存在你死我活的利益衝突;其次,大食正在中亞擴張,與吐蕃針鋒相對,是可以拉攏的力量;再次,南詔跟隨吐蕃攻打唐朝,雖然出力很多,但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反而還備受壓迫;而天竺,也經常受吐蕃的侮辱和侵略,必定能成爲大唐的盟友。

最終,唐德宗採納了吐蕃的計劃。一方面,唐德宗與回紇重新和親,並史無前例地將親女兒嫁給了他們的可汗,成功將回紇拉上了唐朝的戰車;另一方面,劍南節度使韋皋秉承朝廷意見,離間了吐蕃和南詔的關係,使南詔成功歸唐。最後,唐德宗分別派人出使大食和天竺,最終初步建立了對吐蕃的圍攻。

而吐蕃不知是計,反而窮兵黷武,肆意擴軍。爲了維持廣袤的領域,吐蕃被迫建立了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制度。長期的戰爭,讓吐蕃脆弱的經濟趨於崩潰,藩鎮割據的種子同樣在吐蕃內部蔓延。

公元842年,吐蕃贊普普朗達瑪被刺殺,羣龍無首的吐蕃陷入極度的內亂之中,各藩鎮紛紛獨立,吐蕃到處都是戰爭的烽煙。

趁此機會,大唐大舉反擊。在巴蜀,唐朝收復了吐蕃攻佔的所有領土。唐宣宗年間,又向失陷百年的河西、隴右地區發動反擊。而民族英雄張議潮在沙洲舉行起義,率先擺脫了吐蕃的奴役。其後,張議潮的歸義軍收復河西十一州,並拿着地圖重歸於祖國。

失去了大片領土的吐蕃,最終徹底地崩潰了。公元869年,吐蕃國內發生大規模的平民、奴隸起義,吐蕃王權徹底被摧毀。橫行一時的吐蕃帝國,最終毀滅,青藏高原從此再未出過統一政權。

古語有云:“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吐蕃自恃強大,從而窮兵黷武,陷入戰爭的循環。而李泌巧妙地利用了吐蕃周邊各國對它的忌憚,組成了史無前例、縱橫數萬裡的“國際統一戰線”。最終,吐蕃在李泌親自編織的包圍網下,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