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不願揭“盲盒” 新基金銷售遭遇新煩惱

證券時報記者 安仲文

今年以來,新基金髮行遇冷而優質老基金規模持續增長現象愈發明顯,或預示着投資者開始迴歸基本面來選擇基金。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隨着公募基金的投資者教育逐漸深入,基本面逐步成爲投資者選基的關鍵要素。原因在於,新基金在持倉風格、業績穩定性、基金經理崗位穩定性等基本面因素上,幾乎相當於“盲盒”,基民似乎已不太願意爲“盲盒”買單。

“事實上,買基金通常都是優先選擇老產品,大多數基金從業人員以個人理財爲目的購買基金時,往往不會選擇新基金,除非是基金公司發起的倡議活動。”深圳一位曾任職公募銷售的投資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從新基金的角度看,包括持倉風格、選股傾向、業績穩定性、基金經理穩定性,這些基本面因素很多都是未知的。

上述人士指出,即便是新基金產品規定了投資範圍,但基金合同規定的範圍與資金募集完畢後的實際持倉,可能存在較大的偏差,且基金公司往往對此有最終解釋權。即便是偏賽道的新主題基金產品,也會因基金經理個人選股傾向,在基金成立後出現風格漂移的情況。

與此同時,不少基金公司人士也意識到,以新基金產品密集發行來推動公司規模增長的傳統打法,在當前市場中已經難見成效。

“我們更加關注老基金產品業績保持穩定增長,以此帶動產品和公司的規模增長,新基金產品確實存在基本面因素缺失的問題,而公募發行市場的基民和投資者也越來越聰明瞭。”深圳地區一位公募基金高管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強調,公司旗下各種產品中規模最大的幾隻產品幾乎清一色爲老基金,這些老基金在10多年的時間裡,用風格穩定、業績穩定吸引了資金的持續申購。

此前,有一些新基金雖然在發行中獲得“爆款基”的名聲,但此後規模出現嚴重縮水,這對投資者來說,可謂是慘痛的經驗教訓。

“新基金髮行與老基金營銷,一個注重短期效果,一個注重長期效果,實際上如果沒有後續的產品基本面保證吸引力,新基金髮行時取得的輝煌規模最終還是會流失。”華南地區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認爲,與缺乏參照物、基本面的新基金產品相比,成熟的投資者更傾向於選擇已經證明基金經理崗位穩定性、持倉穩定性、業績穩定性的品種。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包括宏利轉型機遇基金、廣發滬港深新起點基金、創金合信資源股票基金等一批靠業績拉動規模的老基金產品,其目前在崗基金經理的任職時間都已超過6年。

在公募新基金髮行市場遇冷的環境中,一批優質老基金產品規模反而持續增長,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公募投資者教育的不斷加深,尤其是FOF的選基思路。

以專業挑基金著稱的公募FOF產品於2017年問世,有公募業內人士認爲,FOF最近幾年的投資者教育,在新基金髮行市場上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爲基金公司內部人士,FOF基金經理買基金的角度、要求、邏輯,也部分解釋了新基金產品遇冷的原因。

“我管理的FOF產品,買基金時不會考慮新基金,哪怕是已經運作半年的次新基金。挑基金的首要角度是確定業績穩定性、風格穩定性與基金經理崗位穩定性。”深圳地區一位超大型公募FOF投資總監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基金產品缺乏必要的基本面因素,很難判斷一隻新基金產品未來的持倉風格與業績趨勢。

上述公募FOF投資總監還強調,買基金時如果遇到基金經理頻繁變更或持倉風格漂移換賽道,會毫不猶豫贖回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FOF重倉基中幾乎沒有新基金的影子,所有的FOF產品重倉對象幾乎全部都是老基金,成立時間越長、風格越穩定的基金,越容易成爲公募FOF買基金時考慮的對象。以目前年內收益排名第一的鵬華易誠積極FOF爲例,截至今年3月末,該基金的前十大重倉基中有8只爲成立時間超過5年的老產品,其中6只成立時間超過8年。

“參考美國新基金與老基金的歷史,優質老基金的規模會越來越大,而新基金則可能表現平淡。”華南地區的一位基金人士強調,新基金未來面臨的可能是常態化的平淡,而優質老基金的規模可能會越來越大。目前美國最大的10只公募基金產品均爲老基金,最大的一隻產品成立於1992年,目前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

新基金髮行遇冷與老基金產品規模崛起的背後,還存在新基金產品辨識度、稀缺性與特色化缺失的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許多新基金在產品名稱、賽道主題上大同小異,甚至一個賽道內已有數十隻產品競爭,這些新基金謀求更多資金關注的概率自然大幅降低。

例如,以持倉新能源股票的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爲例,公募在這一賽道上曾經推出的新基金就有“新能源ETF”“低碳ETF”“綠色電力ETF”“綠色能源ETF”等,上述每一個名稱均有多家公募推出相關產品,甚至有基金公司同時推出“綠色電力ETF”與“綠色能源ETF”,但兩隻基金並無實際上的特色差異,導致相關產品在發行中表現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