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2200億的白鶴灘水電站,已運行3年,實際收益打臉反對者!

從玉樹出發,沿着金沙江順流而下,行至四川省寧南縣和雲南省巧家縣境內。

這裡,金沙江奔騰洶涌,滾滾的濁浪拍打着岸邊。

這裡,還有一座裝機規模世界第二大的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

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放眼全世界,都只有三峽水電站能略勝它一籌。多年平均發電量達624.43億千瓦時。

除了它強大的發電能力,它還是長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攔蓄洪水,幫助減輕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同時它還兼顧攔截泥沙、改善航運條件等多種功能。

這般“一站多用”的大國重器,究竟有多那難建?如今白鶴灘水電站建成已3年,它回本了嗎?

誰提出的建白鶴灘水電站

最早提出在白鶴灘修建水電站建議的是張衝先生。

1954年,長江流域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張衝先生在調研中多次目睹金沙江給兩岸百姓帶來的不便,始終將爲人民謀福祉放在首位的他,暗暗下定決心要爲百姓們在這裡修一座水庫。

於是在1958年,他提出了在金沙江干流上修建巨型水利樞紐的設想。這便是白鶴灘水電站的雛形。

此後,在他的努力和國家規劃下,我國於1958年決定在白鶴灘修建水電站。勘探隊也很快確定了修建水電站的位置,爲了完成此項工程,我國還特意請了別國專家來爲白鶴灘水電站的修建提供指導。

但白鶴灘水電站建設規模巨大,工程技術複雜,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勘察,設計和科研工作。一個大型的水電站的修建不僅需要足夠的資金保障,還需要考慮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因多方面原因,這個宏偉的計劃一次次被擱置。

但直到1980年張衝因病去世之前,他都一直在爲白鶴灘水電站而奔走。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水電工程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修建白鶴灘水電站終於又被提上日程。歷經多年波折,白鶴灘水電站在2011年正式開工。

如今,這座僅次於三峽大壩,斬獲六項“世界之最”的水電站,正在一刻不停地工作,向華東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電力。

我們在享受着白鶴灘水電站帶來的便利時,也一定會記得那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奔波在爲人民謀福祉的路上的張衝先生。

鑄成此般大國重器談何容易

白鶴灘水電站被稱爲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水電站,其在修建時所遇到的,是一個個世界級難題。

白鶴灘壩址區普遍分佈着,距今2.5億年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這種岩石一旦開挖便容易鬆弛。

白鶴灘水電站的項目負責人,將其形容爲“一把被皮筋捆住的筷子”,柱狀的岩石雖然結構緊密,但是一旦開挖就像“撤掉周圍的橡皮筋”,這樣柱狀的岩石就會像筷子一樣全部散開,這樣無異於是“在豆腐塊上建高樓”。

世界上還從未有過用這樣的岩石當高壩基礎的先例。中國建設者們深入研究柱狀節理玄武岩石的力學特性,項目負責人提出瞭解決創新性的方案:

首先,在進行工程建設是,先留下某部分的巖體,這些巖體可以作爲一個穩定的壩基。

而後,用低壓方式將濃稠的漿液注入特定區域,這些漿液可以滲透到巖體的縫隙中,起到一個“膠水”的作用把鬆散的岩石牢牢地粘在壩基上。

最後,在預留的巖體上進行加固,這樣能使得壩基更加牢固。

這一方法,成功解決了白鶴灘水電站的壩基問題。

白鶴灘水電站處於地震帶,這裡地震頻發,很容易發生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這對於大壩的抗震設計要求極爲嚴格。建設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大壩主體在地震時能夠保持穩定,防止因地震導致裂縫、坍塌等嚴重後果。

爲解決這個問題,白鶴灘水電站所採用的是,289米高的混凝土雙曲拱壩。

這種設計的特點是上寬下窄,可以使大壩每一處都受力均勻,減輕了地基的壓力。白鶴灘兩邊堅實的山體也爲大壩分擔了一定的壓力,不僅節約了修建成本,也提高了安全性。

此外,白鶴灘水電站所處的地方,是典型的幹河谷氣候。這種氣候乾溼季交替變化極爲明顯,不僅對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有影響,對混凝土的澆築等施工環節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遇上夏季高溫的時候,由於天氣太過乾燥,混凝土容易出現乾裂等問題。混凝土一旦出現乾裂,就極易造成大壩主體崩塌的嚴重後果。所以必須要採取特殊的養護措施。

工程師們特意採用了全新的建築材料——新型低熱硅酸水泥。這種水泥相較於一般水泥遇水放熱的能力更強。大壩從修築至今從未出現過一條溫度裂縫。這也標誌着我國掌握了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的關鍵技術。

而且在每一處澆築的混凝土中,都預埋設了溫度傳感器和循環冷卻水管。當某一處溫度過高時,冷卻水管會立即供應冷卻水到那。

建設者們在修建大壩時廣泛應用各種現代技術,造成了一座“智能大壩”,同時這也代表着我國的雲計算、智慧網絡等技術跨向了下一個臺階。

水輪機組是水電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設計製造的科技含量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白鶴灘水電站的16臺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組,是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而這些全都是我國自主研發的。

誰能想到1994年,三峽工程開工前,我國還不具有製造35萬千瓦以上水電機組的能力。可想而知這個“從0到1”的過程的背後,是無數白鶴灘人夜以繼日的奮鬥與努力。

在白鶴灘機組研製過程中,項目團隊攻克了40多項世界級的技術難題,申請了數十項專利,工科、科技成果多達79餘項,向全世界證明了水電領域“大國重器”核心技術已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白鶴灘水電站所處地區幾乎是大山深處,交通極其不便。而建設所需要的大量材料、設備以及數千萬名工人的進出都需要依靠交通運輸。

複雜的地形和有限的交通條件,使得運輸車輛難以通行,極大地影響了修建的進程。

爲此,建設者們採取多種方式解決材料運輸問題,例如修建臨時道路,採用索道運輸、騾馬運輸等特殊的運輸方式。

三年發電1200億,回本了嗎?

2021年6月28日,白鶴灘水電站的首批機組正式投入發電,這座耗時十餘年,耗費2200億終於建成的水電站開工了。

截至今年三月底,白鶴灘水電站已累計發電1200億千瓦時。按照每度電0.25元的補貼電價計算,三年的發電量價值300億元。

如果僅僅按照這個數字看,白鶴灘水電站必然是沒有回本,這時候有人或許就會問了,用了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多錢去修建一個水電站,結果每年的收益才這麼點,這麼做真的值得嗎?

答案是肯定的:值得。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這種大型水利樞紐的價值,必然不能單從發電量來計算。前面也說過了,白鶴灘水電站發電之餘,還有蓄洪調節水流量的作用。

光說它汛期蓄水,避免了周圍地區被洪水淹沒,如此保住的人民生命財產價值,就已經抵上了它的建造成本。

更何況,白鶴灘水電站是“西電東送”的重要樞紐。自投入使用以來,不僅爲當地以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電力支持,還不斷向江蘇、浙江等華東地區輸送電力,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白鶴灘水電站的航運效益也不可忽視。

金沙江,穿行於高山深谷。而白鶴灘所處的位置正是金沙江產沙的主要河段。曾經的金沙江灘多坡陡、水流湍急,多次進行河道整治都無法實現全面通航。

如今,白鶴灘水電站修成之後,能夠減少長江三峽水庫的泥沙堆積,改善金沙江的通航條件。

在枯水期時,白鶴灘水電站可以開閘放水,增加下游河道的水量,從而改善通航條件,延長通航時間。在豐水期時,白鶴灘水電站可以降低上游航道流速,延長船隻的使用時間。

無論是節能減排,還是防洪攔沙,亦或是改善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白鶴灘水電站都在不斷地發揮着自己的作用。它所帶來的生態效益,早已遠超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了。

結語

白鶴灘水電站不僅中國水電技術創新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能源革命和生態建設的典範。它爲我國的能源保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凝聚了無數建設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經歷了多年的攻堅克難才成就了這一偉大的工程奇蹟。這座水電豐碑,展現了無數中國工匠的卓越精神和非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