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爲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擠泡沫 陸整頓車企毫不手軟
上海車展人潮如涌,新能源車勢頭很旺。做爲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市場,大陸能否在近兩年內透過整頓建立良好產業秩序,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圖爲蔚來公司展出電動汽車。(圖/新華社)
如同以前許多諸如半導體等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出現衆多亂象一樣,大陸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電動汽車業也經歷了極相似的過程。從2019年開始砍補貼,到今年對市場亂象展開整頓,正受到產業界與消費者極高的關注。全球電動汽車龍頭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曾說,中國將是未來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但是中國的電動汽車能否佔有具影響力的一席之地,正受到嚴格的考驗。
新能源汽車近幾年來雖受到矚目,但起初並不十分被看好,雖然國際上各家大型汽車廠都投入研發,投入卻相對有限,腳步也不快,除了特斯拉對此孤注一擲之外,只有大陸以政府力量大手筆推動最受矚目。而國際上確實有不少業者與消費者等着看特斯拉與大陸電動車產業的笑話,不料在這兩個不被看好的玩家進行合作之後,2020年特斯拉中國量產受到大陸市場的支撐,形勢大幅反轉,特斯拉氣勢一飛沖天,將馬斯克推上全球首富的位子,同時也爲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帶來新的希望。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曾言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他的預言正在逐步實現。圖爲馬斯克在上海的超級工廠首次向社會用戶交付Model 3。(圖/中新社)
特斯拉在中國的快速崛起時,北京正在對電動汽車產業進行大整頓,一些以騙補貼、圈錢、炒地皮、招商爲目的的汽車廠陸續遭裁減,接下來緊縮政策,逼迫市面上服務與品質較差、競爭力弱的車廠退出市場,以汰弱留強的方式進行產業優化。電動車產業整頓以去年10月由大陸國家發改委發動對各地新能源汽車投資情況進行徹底調查引發震撼,3月底又再度針對一般民衆詬病的電動汽車品質參差不齊、售後服務亂象問題展開整頓,而後者因與一般消費者息息相關,受到了大量的關注。
這次針對電動汽車品質與服務問題的整頓是由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動,28日公佈了一批大陸車企的汽車召回計劃,在4萬餘輛因安全隱患實施召回的車輛中,電動新能源汽車超過33000輛,亦即被召回汽車中有8成是電動汽車。據陸媒調查,電動汽車消費者抱怨最多的包括產品技術性能灌水、工藝品質差、虛假宣傳、推卸事故責任等等。
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迎來快速成長熱潮,也是整頓產業亂象的最佳時機。(圖/網路)
消費者抱怨最多的例如純電續航里程縮水、充電故障、車輛無故熄火、失去動力、電池快速老化等問題,另外有自動駕駛事故頻生,這些問題廠商以各種難以令人信服的荒唐理由推託,成爲電動車市場極常見的亂象,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更影響了消費者對電動車品質的信心。
雖然抱怨很多,但電動車市場熱度不減,今年前2個月大陸電動車產量31.7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近4倍,銷售量增長3.2倍,其中2月單月銷售同比更高達6倍。雖然這其中有相當因素是去年初正值新冠疫情高峰,但強勁的市場需求仍讓業者大爲詫異,或許正因爲如此,大陸官方纔認爲是整頓電動車市場的絕佳時機。目前大陸電動汽車數量近500萬輛,高居全球第一,相比去年增長近3成。
特斯拉在中國造車並銷售,掀起大陸電動車的熱潮,也鼓起了大陸電動車產業界的信心。(圖/新華社)
自2015年開始大規模推動電動汽車產業起,電動汽車也被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做爲具有戰略性作用的「產業體系新支柱」之一,大陸一度出現了百餘家電動汽車廠。而如同大陸以政府力量推動其他產業一樣,各地大幹快上、盲目跟風以搶佔資源的現象仍極普遍。一些被稱爲PPT車企應運而生,它指的是隻有紙上作業、以一份制式的Power Point企畫案就拍板投資生產汽車的企業。因此有一段時間,這批「國產造車新勢力」,根本被視爲騙徒詐取政府資源的樂園,產業亂象與過去發展半導體晶片如出一轍。
前些年大陸各地都參與造電動汽車的熱潮,一些被稱爲PPT車企應運而生。所謂PPT車企指的是隻有紙上作業、以一份制式的Power Point企畫案就拍板投資生產汽車的企業。圖爲網上隨手可下載專爲汽車業提供使用的PPT範本模組。(圖/網路)
其中最知名案例是甚至連一部汽車都尚未售出、市值竟也高達5000億港元(合臺幣1.84兆元)的恆大汽車,其市值是港股中僅次於比亞迪汽車的第2大車企。根據其2020年業績報告,恆大汽車公司營收中有98.79%來自醫療美容及健康管理業,只有1.21%營收來自電動汽車。去年10月大陸國家發改委發佈對新能源汽車業的整頓通知中,還特別點名恆大汽車,要求詳細報告其投資建設、土地使用、專案進展等情況。業界認爲,此一現象當然跟地方政府盲目引進電動汽車項目的心態有關,看到項目先搶再說,以免落在其他地方政府之後,此一現象也是這些年來大陸新興產業發展的常態。
對大陸的產業發展路徑來說,這就是初期一哄而上後的遍地開花,接着進入盲目的慘烈競爭,幾年後泡沫浮現,再由官方出手擠泡沫進行優存劣汰。雖然這種方式可以淘洗出較具競爭力的業者,但汰除過程成本不低,也難防範其中有許多專爲詐取國家資源而非有心經營產業的不肖人士從中謀利。雖然這種發展方式數十年來仍算相當成功,但在快速經濟成長時有經濟基礎可以搶新搶快,一旦進入溫和成長期是否還能如此不計成本發展戰略產業,就不無疑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