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殲16D電子戰機肩負攻臺重任 功能強過百枚東風導彈

在本次珠海航展出盡鋒頭的殲-16D電子戰機,讓中共空軍作戰的戰術跨越到一個新的世代。雖然造型仍是舊款戰機改裝,但其功能完全不容忽視。(圖/網路)

在這次珠海航展飽出鋒頭的殲-16D電子戰機,讓中共空軍作戰的戰術上跨越到一個新的世代。電子戰機這種屬於進攻性特殊戰術已經過數十年檢驗證明成效斐然,對於以海空爲重心的臺海軍事對抗而言更具有重要意義,臺灣過去也未曾有過新型態電子戰經驗,因此在共軍已成型的空中電子戰力的情況下,臺灣空防與海防壓力倍增,設定應對電子戰策略已刻不容緩。

今年的珠海航展在新式武器上並沒有多少的重頭戲,除了多種新式無人機首次參展之外,仍是以殲-20、運-20、殲-10C等爲主題,由於沒有新式大型武器,做爲有殲-16改型機種殲-16D,因是首次參展並具有新式的戰術功能,成爲本屆珠海航展最受矚的明星。

殲-16D與圖中殲-16外觀上比較明顯的差別之一是座艙右側的航空機炮與防焰鋼板(圖)已移除。圖中爲殲-16原型。(圖/中國軍網)

殲-16D是以殲-16爲平臺的專用功能式戰機,曾經被稱爲電殲-16,D是指電子戰的「電」字漢語拼音字首,或者廣義來說也可以稱電磁戰。它是首代以電子戰爲主要功能的戰機,一般認爲是以美國海軍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爲藍本進行改裝。未來還會有殲-15D,是預計做爲新一代彈射型艦載機殲-15T的電子戰夥伴,在新一代的彈射型航母上部署。

做爲電子戰機,殲-16D外型上與原始版殲-16外觀差異不太大,最明顯的是翼尖多了刀狀的凸起短艙天線,移除了座艙右側、翼身結合處的30毫米航空機炮與防焰板,取消了座艙前方雷達罩上的光電雷達,置換成一片有色蒙皮,內部可能是射頻天線。

殲-16D翼尖的刀狀突起是明顯的特徵。(圖/網易)

殲-16D的翼尖上刀狀突起的近照。(圖/網路)

電子戰的觀念從一次大戰就有,當時是指無線電偵測與干擾,二戰時擴展至雷達與反雷達,二戰後更延伸到電磁與光電,涵蓋範圍包括了各種雷達與通信的偵察及干擾。使用的裝備包括翼尖的戰術干擾接收裝置,以及機身上不同部份的天線,最明顯的則是機腹上掛載的雙頻多波段電子戰吊艙。此外,還會加上武器掛架上的反幅射飛彈。這些裝備用於干擾敵方的通訊與雷達裝置,擾亂敵方戰場訊息接收與傳遞,同時使用反幅射飛彈摧毀其地面防空雷達與大型裝備上的火控雷達,等於是讓指揮與作戰系統像瞎了眼一樣,其破壞性極強,也因此成爲美軍這些年來不積極發展的武器。

以美軍EA-18G電子戰機爲例,其AN/ALQ-228V2型戰術干擾接收機與LBI長基線干涉儀有極強的信號分辨與定位功能,甚至還曾在一次演習中成功定位過美軍F-22隱形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信號,並藉此拿下了至今唯一的一次擊落F-22的紀錄。該架EA-18G所屬的美國海軍航空兵還爲此得意了好一陣子,媒體與網路論壇上也津津樂道。

EA-18G電子戰機有極強的信號分辨與定位功能,曾在一次演習中成功定位過美軍F-22隱形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信號,並藉此拿下了至今唯一的一次擊殺F-22的紀錄。(圖/美國海軍)

在兵力配置上,電子戰機通常擔任隨隊掩護主攻機羣,執行電子對抗、防區滲透等戰術,爲主攻機羣清理出電磁走廊或干擾、摧毀敵方防空雷達。其功能常被稱爲「戰力倍增器」,也因此雖然美軍不再生產F-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機,但是由它所改型的EA-18G咆哮者仍繼續生產,數量更不斷增加,已從最早的海軍航空部隊已擴展至空軍,極有可能陸軍也會進行部署。

由於電子戰機幾乎都是用於進攻型的戰術上,已有軍事專家提醒殲-16D與殲-15D將來都可能同時用於對臺作戰,而且很快會加入臺灣附近的常態性侵擾行動中。由於殲-16D外型上與殲-16不易明顯判別,在近期幾次共機擾臺機羣中曾出現殲-16戰機,有可能其中已夾帶殲-16D電子戰機。臺灣的學者也表示,鑑於殲-16D有能力壓制陸基和海基防空系統以及干擾雷達系統,應該對其是否執行對臺侵擾任務進行監測。

殲-16D掛在機腹下的電戰吊艙。(圖/環球時報)

曾有大陸的專家分析說,電子戰機不僅爲攻擊第一島鏈的機羣提供強大的電磁作戰功防能力,配備在航母上的艦載電子戰機不僅能提供航母編隊的電子防護,更能在遠方投射武力時加強空中武力的效果。如果把電子作戰利器帶到沖繩到相模灘,或是從珊瑚海到塔斯馬尼亞海岸,其戰術效果甚至比幾十或上百顆東風導彈還管用。因此,電子戰機形成的新戰爭型態,對臺灣防衛形勢也是一項新的挑戰,以海空爲防衛重點的臺灣應儘早思考對籌劃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