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iPhone引進陸制晶片遭圍剿 美滿嘴民主實爲商業惡鬥

長江存儲生產的NAND晶片,去年的全球市佔率達5%,排名第6。(圖/長江存儲)

智慧手機巨擘蘋果公司剛發表新機iPhone14,隨即遇上掛着民主口號的政治風波。原打算引進陸企長江存儲公司生產的快閃記憶晶片,卻遭到美國參議員圍剿,計劃可能因此生變,這顯然又是美中政治關係緊張下又一次以政治名義進行商業鬥爭的惡例。

早在半年前,媒體就曾傳出蘋果公司正在評估大陸長江存儲生產的快閃記憶體晶片(NAND),可能將它列爲iPhone14的供應商之一。蘋果的NAND原有供應商包括韓國的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以及日本的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鎧俠(Kioxia),但日本供應商年初受到材料污染的影響而停止供貨,蘋果被迫轉向韓國供應商求援應急,爲保障未來供應鏈安全,蘋果考慮多找幾家供應商來分散風險。

蘋果選中長江存儲有它的道理,這家公司是近幾年大陸成長最快的快閃記憶體供應商。長江存儲的前身是湖北武漢於2006年半導體熱潮時出資100億人民幣創立的武漢新芯,當時既無人才也無技術,在一些晶片產業掮客的推送下糊里糊塗就建了個12吋晶廠,只好委託中芯國際託管,試着做技術層次沒那麼高的記憶體晶片。到2016年美國開始對中科技禁運,中芯自身難保決定放棄武漢新芯。

楊士寧在擔任中芯國際首席技術官之前,曾在晶片巨頭英特爾公司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圖/上海大學校友會)

當時爛尾的半導體廠一大堆,虎視耽耽的國際大廠們收購了不少,砸了大錢的武漢市決定自救。它 趁着中芯鬧內訌時挖角中芯首席技術長楊士寧博士,再找中科院微電子所合作,拼了一段時間研發出存儲半導體的XTacking架構,之後被口袋滿滿的紫光集團和大基金盯上,公司重組爲長江存儲。有了強大的資金挹注,長江存儲吸引了大批從美國矽谷、新加坡與臺灣的半導體人才,加上武漢知名的理工高等院校源源不絕的畢業生加入,製造工藝很快就從32層進化到232層,在NAND業界實現了彎道超車。去年在全球NAND市佔率爲5%,排名第6。業界認爲長江存儲潛力很強,有機會做爲未來「中國的三星」。

長江存儲被蘋果相中成爲供應商候選廠家,意味着其技術與品質已達世界頂尖水準,可說已經打破了日韓企業在此一領域的長期壟斷,成爲首家進入國際半導體供應鏈頂層的大陸企業。而這次之所以被美國盯上,除了美國剛通過晶片法案受到注意,很可能是來自於瑞士信貸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對長江存儲的分析。

長江存儲生產NAND記憶體晶片的晶圓。(圖/長江存儲)

該報告指出,蘋果可能受到北京的壓力而引入長江存儲進入供應鏈,而且長江存儲的大股東紫光集團長期供貨給解放軍,紫光集團還有大量政府資金,讓長江存儲有很深的官方色彩以及與解放軍的關係,一旦進入蘋果供應鏈,可能威脅美國網路與通訊安全,特別是與 5G相關的設施。美國商務部曾討論是否把長江存儲列入實體清單,但還沒有結果,這次美國國會審議晶片法案時,長江存儲又再被拿出來討論,共和黨籍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與衆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甚至爲此出言警告蘋果:「不要玩火」。

美國重量級參議員魯比歐語帶殺氣地警告蘋果公司:不要玩火。(圖/美聯社)

長江存儲被美國國會盯上,當然不是這些國會議員對這個產業有非常深入的瞭解,而是有美國競爭對手企業及其遊說公司在背後操縱。《美國之音》指出,前國會參議員幕僚長弗林特(Charles Flint)對媒體指責蘋果的將長江存儲加入供應鏈是對美國的「背叛」,因爲長江存儲是美國美光(Micron)半導體的直接競爭者,蘋果這麼做會削弱美國在該市場的競爭力,危及美國政府的戰略目標。

美國國會共和黨籍田納西州參議員布蕾波恩(Marsha Blackburn)8月25日深夜抵臺訪問。(外交部提供)

《美國之音》在報導中也很明確列出弗林的背景,他曾任美國田納西州參議員布蕾波恩(Marsha Blackburn)的幕僚,這位布蕾波恩參議員曾在裴洛西訪臺風波之後的8月26日來臺訪問,並會見了蔡英文總統,滿口「熱愛民主自由的國家都支持臺灣,要強化美臺半導體高科技領域合作」云云。而她的前幕僚長、具有律師身份的弗林特還有另一項重要職務,目前主管一家關注科技、電信與地緣政治的諮詢公司,即通常所說的遊說公司,專門替企業在政府與國會進行遊說工作,也因此纔會對媒體特別提醒長江存儲是美光的直接競爭對手,這種公關遊說工作也是直接攤在陽光下,絲毫不加掩飾。

事已至此,連重量級參議員都出言威脅,蘋果應該不致於在增加一個NAND晶片供應商的問題上與幾位參議員對着幹,畢竟現在的政治氣氛不合適在這種議題上逆風而行,長江存儲進入蘋果供應鏈的希望應該相當渺茫了。只是,如果引進大陸供應鏈就是削弱美國的國家競爭力,那麼據《富比士》雜誌指出,蘋果手機到去年底已有51家中國供應商,佔蘋果手機製造成本的25%,是否都要把它們全部換成美國或其他民主國家的供應商呢?這很顯然是不可能、也是沒有意義的舉動,美企遊說國會炒作此一議題,擺明了只是用政治理由爭奪商業利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