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南沙鎮域經濟|東涌:30年工業大鎮醞釀“前智後廠”新變革

編者按:

2022年6月,國務院發佈《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簡稱《南沙方案》)提出,南沙要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今年9月,《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經國務院批覆實施,南沙明確爲廣州 “三核”之一。

在廣州11個行政區中,南沙是面積排名第四的大區,也是城區開發強度僅25%、常住人口數排名第九的新區。攤開南沙地圖,803平方公里的區劃面積“五水三城兩分田”。轄區六鎮四街中,有五鎮進入2024全國鎮域經濟全國500強,但是,各鎮街仍存在產業佈局分散、配套輻射力較弱、發展不平衡等現實發展難題。

鎮域經濟活,則南沙發展活。隨着廣東加快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手握歷史性發展機遇的南沙,如何通過盤活鎮域經濟實現城市能級躍升?近期,南方財經全媒體策劃推出“透視南沙鎮域經濟”系列報道,解讀南沙各鎮街重新定位、強化優勢、破題高質量發展的最新趨勢。今天推出東涌鎮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陳夢璇 南沙報道

沿着市南路一路向北,在“合力東涌”雕塑旁,吉祥圍的青磚黛瓦、水鄉風情如畫卷展開;在雕塑的另一個方向,一路之隔的老牌工業集聚區勵業路,兩邊林立的廠房在新興產業的牽引下,上演着未來智造的“詩與遠方”。

昔日,南沙北部的東涌鎮以其紡織、鞋業、電子、珠寶、鋼鐵產業聞名。如今,站在30多年工業發展、上千家工業企業的基礎上,東涌正迎來一場由量到質的“新”變革。

《南沙方案》發佈之後,東涌被賦予了慶盛先行啓動區、430專精特新產業園、南沙新能源強鎮等新功能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日新月異,東涌如何調和舊產業載體與新興產業的供需矛盾?傳統產業鏈如何與創新生態接軌?變革的新動能從何而來?

通過打造以慶盛樞紐區塊爲核心的“1”個自貿區發展核+“4”個產業功能帶+“N”個周邊地區聯動發展產業生態圈的產業空間佈局,東涌正加速推動落後產業轉型升級和淘汰清退,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佈局和發展,換擋提速。

從繁忙的生產車間到高科技的自動化流水線,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企業加速聚鏈成羣,機械的轟鳴聲與水鄉的疍家鹹水歌聲相應和,東涌正奏響動人的鏗鏘鼓點。

走進官坦村,牌坊上“國際品牌 東涌製造”八個醒目大字,凝鍊了東涌工業發展的高光時刻。1993年,東涌鎮首家無污染園林綠化工業城昌利工業城在官坦村建成投產,引進內、外資企業32家。在2000年迎來第一家入駐企業的太石工業園區,如今也已集聚200多家企業。目前,東涌還擁有勵業工業區、魚窩頭中心工業區、萬洲工業區4個鎮級工業園區以及6個村級工業園。

東涌鎮經濟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載體主導產業是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鋼鐵、五金、塑料等高能耗產業,專注外貿市場,逐步塑造起東涌“粗放式”的工業體系。隨着經濟發展,引入質量高、產值高的高端製造業必然需要條件更好的生產空間,這批建於20至30年前投產的廠房,面臨着更新升級的必然需求。加上近年來,東涌鎮新增載體空間相對有限,如何盤活這批存量載體,關係到東涌下一步的產業招商成效。

村留用地是東涌招商的一張重要底牌,但擺在面前的難題不小。舊廠房分佈分散,權屬在私人業主手上,受限於政策和歷史遺留問題,這些載體業主投資改造的積極性並不高,導致提質改造速度較慢,難以匹配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

盤活存量載體,提速園區升級,要做到瞻前顧後,既要滿足引進來的企業項目所需,又要通過回報價值增強園區載體業主的發展信心,還必須要有政策法律支撐。東涌專門成立企業的改擴建專班,針對性地協調解釋政策。廣州市番禺致豐微電器有限公司(下稱“致豐”)和石基村的合作打響了頭炮,邁出了關鍵一步。

2000年,致豐遷入東涌設廠,以生產電子配套零件和產品爲主導,主要服務於工業電子、醫療、電信、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等行業。隨着業務發展,致豐提出增資擴產的需求,最佳選址就是在原來的工廠所在的石基村內。

2019年,東涌鎮啓動了石基村村鎮工業集聚區項目。致豐和石基村合作,由致豐提出建設目標,讓石基村在村委自留地上建設高標準廠房出租企業使用。在項目一期兩棟6層高標準廠房裡,配置了新能源車充電樁、節能設備所需的高度自動化及數碼化生產線,致豐董事劉雲介紹,新廠房預計新增產值超9億元,產品將出海香港、中東、歐洲市場。

該廠房的建成投產不僅解決了企業的發展需要,對於東涌提升土地使用效能、增加村集體收入及激發企業動能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示範和促進作用。劉雲表示,東涌落地了致豐全球最大的OEM戰略和新能源業務的生產基地,看中的不僅是優質的營商環境,還有一流的創新紅利。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下稱“港科大(廣州)”】成立之後,致豐就和學校的自動化、智能化科研團隊建立起合作關係,共同爲車間進一步提高智能化率探討解決方案。

這種本地企業與高校協作的“前智後廠”發展模式帶來的人才、資金、政策外溢效應,讓原有的土地、廠房資源加速騰出改造,以接納粵港科創資源與豐富的新興產業業態。

9月3日揭牌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儲備了20個與港科大、港科大(廣州)存在實質性關聯的企業和創業項目,涵蓋了人工智能、新材料、微電子、生物技術、智能製造等領域。以港科大(廣州)爲科技創新源頭,新鴻基慶盛TOD綜合體、慶盛人工智能孵化器、灣區創新港、越秀iPARK粵港雲谷、南沙納米產業基地、中鐵AI匯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正拔地而起,環港科大創新區呼之欲出,以慶盛先行啓動區爲原點的“灣區硅谷”生態已初見雛形。

據統計,慶盛樞紐已有230多家企業入駐,包括蘑菇物聯、中信環境、東微電聲、龍沙製藥、三七互娛等行業龍頭,虹吸效應不斷提升,片區內的企業2024年比2023年同期營收、稅收增長超66%,存量和增量協同發展,輻射帶動東涌乃至整個灣區的產業集羣勃發出新動能、強後勁。

作爲工業重鎮,東涌中小企業數量位居全區第一,現有工業企業逾千家,其中獨角獸企業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27家,高新技術企業29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8家,均佔南沙區的近三分之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7家,佔南沙區近四成。

雖然工業基礎較好,企業數量較多,但東涌鎮依然存在工業總量偏低、以中小企業爲主、多而不強、工業主導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戰略性新興產業亟待佈局發展等問題。

在企業投資意願下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下,“拼”財稅補貼、地價優惠招商等模式已難以爲繼。怎樣突破招大商、招好商這一瓶頸?東涌總結出“鎮內優企推薦—產業線索整理—靶向精準招商”的發展思路,採用“產業鏈招商”模式,依託前期積累的產業優勢基礎,瞄準新能源、新材料、精密電子及元件製造、汽車及零部件、人工智能等行業,以商引商,靶向招商。

1984年10月,東涌地區首家大型外資企業廣東信興磁帶電子公司落戶魚窩頭。此後,一批港資、臺資、日資企業涌入東涌,“這批最早進來的企業,從當年的加工廠起步,如今多數發展爲鎮裡的龍頭企業,他們正是我們主動尋商的關鍵聯絡人。”鎮經濟辦負責人表示。

在“招商月”全面鋪開期間,東涌根據鎮內優企的產業線索指引,多次組織調研隊伍前往深圳開展調研交流,促成了六個工業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東涌邀請企業前來,實地考察南沙首個專精特新產業園區萬洲工業區專精特新產業園,實現“雙向奔赴”。

據瞭解,該產業園規劃佔地430畝,首期用地300畝,重點發展精密電子及其元件、汽車及其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專用設備等先進製造產業,引進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推動東涌產業結構調整邁上新臺階,實現產業提質升級。目前園區報批及洽談中的項目已有10個,預計首批項目將於今年底啓動建設。

企業興則經濟興,東涌“既招大,也不放小”,招“大商”難,就“拼”產業生態、營商環境,主動培育。近年來,東涌着力打造“新能源強鎮”新名片,競逐新能源產業新賽道,引入了鏈主企業廣州超充獨角獸企業巨灣技研,帶動捷盟、納諾等新能源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

“起初我們只打算將幾條生產線放置在東涌,在瞭解南沙的政策利好並體驗東涌鎮的貼心服務後,決定正式落戶東涌。”納諾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啓忠表示。

這家生產導電塗層鋁箔和導電塗層銅箔的高精尖重點企業,在全球鋰離子電池細分領域中佔據領先地位,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重要的動力電池材料供應商。廖啓忠介紹,在落戶過程中,東涌鎮協調生產用地、解決企業用電以及職工子女讀書問題,幫助企業解決後顧之憂。在《南沙方案》出臺後,南沙區和東涌鎮大力推動納諾認定爲總部經濟企業,並從資金、稅收、人才政策、企業服務等方面給予了較大的支持。

自入駐東涌以來,納諾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產值實現了從3億元到6億元,再到14億元的連續飛躍。2023年,納諾更進一步,成功在廣州、杭州、洛陽、成都、遼源五地佈局生產基地,構建起了強大的生產製造與研發體系。

“我不僅把企業搬到東涌,還把全家都搬到了東涌,希望能更近距離與院校、機構等平臺深度合作,推動更先進的塗布技術落地,建設好南沙和東涌。” 廣東捷盟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焦軍峰表示。作爲“先進專用設備”行業龍頭,捷盟總部項目有效帶動全鎮產業鏈高速發展。目前東涌已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47家,2023年產業鏈年產值達40.47億元,先進製造產業鏈在東涌鎮已初見雛形。

民營企業的成長不僅帶動了東涌的工業體系升級,也是東涌一攬子全鏈條企業服務成效的縮影。鎮經濟辦負責人表示,東涌鎮將繼續依託優質產業鏈優勢,壯大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精密智能製造、集成電路等產業規模,圍繞“以慶盛區塊爲核心的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這一戰略定位,借力港科大(廣州),建設“紮根東涌,輻射灣區,面向世界”的創新型國際合作戰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