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需更多善意建議與合作

古希哲普羅泰格拉斯 (Protagoras)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例如見仁見智,包括每件事有正反兩面而可褒可貶,反映於現實的是「難怪律師可受僱於攻防任一方」。比正反二元更復雜的是多元,反映於現實的是「吵成一團」,就如通識教育是什麼?

孔子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十九世紀的歐美學者嫌學術分科太切割與專門,提倡通識以融會貫通知識,例如英哲斯諾(Snow)擔心「兩種文化」,因認爲人文與科學漸行漸遠而隔鴻溝。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但general指爲所有人而設,而非普通一般之意,強調跨學科共通知識。大學區分各系別,通識教育可提供專業外的廣闊視野,希望學生成爲有教養者,也培育品格、明辨思考、價值認知、溝通互動等共通能力。就如近代教育理想在於先做人才做專業者。

我國高二後即分流而進大學各系,因此通識教育更顯重要。或許因陳義甚高或執行不易,遭逢「營養學分要甜又涼」的危機。例如實務上,常由舊有的「共同科」轉型爲「通識教育」,其實後者更應強調融會貫通知識,包括從共同的物理、化學與生物,融通以理解當代科技,例如電磁波的健康效應。又如融通國文、英文與歷史,而培養更加同理與溝通能力。

當前通識強調「多元觀點、明辨思考、溝通表達」但知易行難。例如多元的前提是自由,然而法國大革命時政治家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遭刑前喊「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自由的另一面是責任,例如當前學生評鑑老師的作法扭曲了教育。另外,多元的副作用是「一盤散沙」,難有共識;甚且導致當前過度提升加害者人權,而弱化受害者權益。

第二項的明辨思考,怎麼實踐?筆者認爲核心精神在「比較證據權重、比較福祉與風險」。例如,聲明健康效應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或匿名者?則前者的證據權重遠大於後者。至於無線通信救人無數,而至今無人因其而傷亡,福祉明顯遠大於風險。

第三項的溝通表達,在當前地球村競合微妙之時,更需運籌帷幄能力。美國小學即有展示與討論(show and tell)的訓練,我國留學生赴美即顯弱點。反對通訊基地臺者常口若懸河而天花亂墜,但科學家則木訥,不易轉化科學成庶民語言,結果「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弄得基地臺遭拆。

通識教育很重要卻知易行難,更多善意的建議與合作纔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