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躲黑道討債…臺灣產業創生平臺董座黃日燦 「降級」填臺大法律系為第一志願

臺灣產業創生平臺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許正宏攝影

幾年前,媒體有篇文章報導黃日燦少年家貧的故事,身邊友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黃日燦小時候是這樣辛苦長大的。黃日燦從不提童年往事,但他很喜歡到君品酒店頤宮用餐。

童年躲黑道討債

每次用完餐走出來,往右轉就是承德路與長安西路交會處,就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當年臺北最熱鬧繁雜的圓環小吃一帶,他若往巷口大喊一聲,可能還會有不少兒時舊識探出頭來回應。

一九五二年出生的黃日燦,成長於臺北當時最熱鬧的大稻埕圓環小吃攤商區,是老臺北人記憶中半世紀前最繁華熱鬧的地帶。但這個熱鬧繁華的商業區卻從來不是黃日燦成長時的安全港灣,從他有記憶以來,躲債、黑道上門討債即是他的童年日常。

黃日燦曾經感嘆地說:「三級貧戶不窮,至少還有家、有地,政府還會給錢,但都市裡做生意失敗的人沒人理,比三級貧戶更窮,連房子都沒有,政府也不會給你錢。」

(本文出自《黃日燦傳》)

雖然黃日燦從小到大都拿第一名,在他求學的歲月裡,家裡經常沒有一張書桌可以讓他念書。他總是一邊幫忙看店,一邊設法專心讀書,身邊不是債主上門大聲嚷嚷,就是親戚吵鬧不休,甚至是黑道上門,拿刀插在桌子上威脅,但他也因此培養出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吵雜干擾的專注力。智商過人,但比別人更努力。

十歲的孩子應該是向父母吵着討要玩具的年紀,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他就靠自己的努力,沒有再跟家裡拿過一塊錢。

艾薩克森說:「領導沒有公式。」他在爲賈伯斯、愛因斯坦寫傳記之後發現,「他們雖然不曾因謙卑而爲人稱道,但事實上,內心深處卻不乏謙卑。」人事無常,窮人最能體會。

成長過程的驚濤駭浪,讓黃日燦在時間與風險的面前,格外敏感謙卑,他總是抓緊今日的任何機會努力學習,並隨時警惕明日可能到來的危機,因此成就他在律師生涯及擔任企業策士時,總是比別人多想一步,比別人多走快一大步。

智商高人一等卻堅持「降級」

他也是一個智商超過一六○的天才,從小卻沒有好的環境與家人支持,讓他得以在呵護下,盡情發揮天分。

他必須分心去力抗貧困環境,想要吃一碗小吃攤的滷肉飯,都得靠自己去努力,但他從來不拿生活困苦做藉口,他靠自己摸索,快速成長,在擠出來的有限時間裡,發展出獨特的學習訣竅與適應環境的能力,從初中到大學,成爲師生眼中永遠拿第一名的不敗傳奇。

黃日燦的高中同學說:「黃日燦很聰明,但他不是那種book smart,死讀書而已,他是street smart,人情世故、市井小民、人生百態,人心的細緻幽微之處,他都很清楚。」

也正是從小培養出凡事盡人事纔有機會向上的認真態度;聽天命才能抱持希望活下去的樂觀特質,磨塑出成年後,各種排山倒海的疑難雜症都難不倒他,黃日燦感慨地引用了一句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許多青少年時期的同學好友都不解,在多數人懵懵懂懂的青少年階段,連填大學志願都還摸不清楚自己的志向、只能讓分數高低決定未來科系時,爲什麼黃日燦就一心一意堅定律師職志?即使他大學聯考分數拿到全國社會組丁組第二名,他還是堅持「降級」填臺大法律系爲第一志願。

黃日燦的回答是:「爲了公平正義。因爲透過法律工具,可以改變社會。」這個公平正義的背後,有其童年時遭遇的辛酸。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時,黃日燦說:「我完全同意:千金難買少年貧。」

(本文出自《黃日燦傳》作者:黃日燦,楊倩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