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發佈空巢村調研報告:大量勞動力離村外出,加重農業生產成本
“從整體調研來看,本次調研涉及到3個鄉鎮38個行政村,農村人口流失普遍比較嚴重,常住人口占比不足戶籍人口的40%。”9月19日,微信公衆號“鐵嶺發佈”刊發的調研報告《關於加強“空巢村”基層治理的調查與思考》介紹。
這份調研報告指出,張相鎮所轄13個行政村,戶籍人口19545人,常住人口5167人;楊木林子鎮所轄15個行政村,戶籍人口21297人,常住人口9981人;聶家滿族鄉所轄10個行政村,戶籍人口10389人,常住人口5043人。從調研結果來看,“空巢村”問題存在着普遍性。
一些農村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永久性或暫時性地向城市遷徙,致使許多村莊常住人口數量銳減。從抽樣調研來看,本次現場抽樣調研的兩村,在人口數量上存在着遞減性,甚至是銳減性。如,郎家屯村戶籍304戶1060人,常住人口420人佔比39.62%。其中,全村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爲305人,空巢老人267人,佔比爲87.54%。如,新興村爲朝鮮族村,戶籍210戶530人,常住人口60人佔比11.32%。其中,20歲至60歲的青壯年男女沒有在家務農的,基本上都已到韓國、日本及國內各大城市創業發展,在家的僅剩老人和兒童,空巢率佔比將近90%。從調研結果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二三十年裡,村裡人口的減少趨勢還將持續。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3年末,鐵嶺全市總人口(戶籍人口)275.4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57萬人,佔57.0%。根據1‰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23年末該市常住人口226.4萬人,其中鄉村人口97.1萬人,佔42.9%。
根據《關於加強“空巢村”基層治理的調查與思考》一文分析,“空巢村”的成因主要有4點:
一是外部大環境造成空巢。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以後,農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擇業的自由,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紛紛涌向城市就業,種地與進城務工收入比對形成明顯差距,工薪、子女入學等因素造成外出農村青年不願返鄉,加速了“空巢村”的形成。
二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造成空巢。本次調研的3個鄉鎮的38個行政村,半數以上地處山區或半山區村,交通不夠便利,經濟發展不夠快,集體經濟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的村爲20個,其餘18個村的集體經濟收益均低於10萬元。由於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絕大多數村民外出務工增收成爲首選。
三是產業結構單一造成空巢。絕大數村產業結構單一,村民習慣於傳統耕作方式,對先進生產方式接受較慢,除主要糧食作物種植外,只有少數人從事特色種植和養殖。加之,由於養殖業受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大,時掙時虧,致使農村年輕人從事養殖業意願較低,有近80%選擇外出就業謀生。
四是城鄉生活水平差異造成空巢。部分村民爲了給自己和孩子尋求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主動離開農村,約佔流出人口的15%。這些村民大多數居住在城裡,卻仍然保留着農村戶籍、土地、房屋。同時,由於農村吸納人才能力有限,80%以上的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在外地工作,有的還把父母等親屬也帶到了外地生活。
具體來看,由於大量勞動力離村外出,農村人工費用普遍提升,加重了農業生產成本。如,部分山區村由於絕大多數青壯年村民離土離村,在春秋農忙時節不得不以每天200元-300元的高價僱人播種、收割和採摘等,致使生產成本大大提高。
爲此,建議多措並舉,鼓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一是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深化與“北大荒”集團合作,在全區範圍內推廣“秸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耙混技術模式”等做法,充分發揮楊木林子鎮郎家屯村“百萬農機項目”的帶動作用,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二是提供發展空間。依託“一村一品”、果蔬大棚、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發展契機,扶持和引導本地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發展特色產業,爲更多外出農民回鄉就業提供發展空間。三是運用網絡平臺。在農產品加工銷售、電子商務、直播直銷、代耕代種、家庭農場等新產業、新業態等領域搭建平臺,讓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感受到家鄉發展變化帶來的就業生機,願意回農村生活和創業。
《關於加強“空巢村”基層治理的調查與思考》一文還談到,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房的存在,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通過抽樣調查,郎家屯村空置房屋20戶,閒置宅基地9200平方米;新興村空置房屋190戶,閒置宅基地87400平方米。
爲此,建議探索創新盤活模式,實現“屋”盡其用。一是借鑑外地經驗做法。學習借鑑貴陽貴安等外地先進典型做法,深入推進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廁、治風農村“五治”工作,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爲閒置農房盤活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盤活閒置農房。各鄉鎮要鼓勵引導村民在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參與盤活利用閒置農房創業興業,讓村民在獲得房租收益的同時,實現就近就業和參與分紅,變身“房東”甚至“股東”。三是搭建文旅平臺。農業農村、文旅等部門要積極挖掘尚陽堡文化、廣東山村抗聯文化、石家堡子村滿族文化、明長城遺址等地方文旅資源,利用好全區獨具優勢的山水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大力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餐飲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閒置農房盤活利用。
這份報告還指出,目前農村常住人口中以老人、兒童居多,即人們所說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他們生活圈子相對閉塞,一旦遇到疾病或突發事件,如果沒有村黨組織或親戚鄰里幫助就難以應對,容易造成不良後果。同時,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加之祖孫存在代溝,留守兒童情感和心理上容易出現諸多問題,有的甚至走上歧途。
爲此,應有效織密網格,夯實農村治理基礎。一是發揮好網格作用。充分發揮全區“五級包村”機制優勢作用,通過上下聯動,實現基層治理網格化精細管理全覆蓋。二是守護好留守兒童。各鄉鎮要會同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定期爲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工作,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志願者活動等,執法部門要加大對網吧、遊戲廳等營業場所的監管力度,爲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三是保障好空巢老人。切實落實好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等社會保障機制,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改善留守老人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司法部門要提供“綠色通道”爲留守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建實建強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和第三方調解委員會,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