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測害了一代人

9月底,中國游泳名將傅園慧在一項國內游泳的預選賽中拿到了第一的成績,最終卻因爲體測不過關無緣決賽。該新聞立馬登頂熱搜,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除此之外,9月開賽的中國象棋甲級聯賽也需要體測,種種體測的“迷惑行爲大賞”讓網友大跌眼鏡。

有人提議把高考加入,以此提高運動員的文化水平。有人提議讓游泳隊和圍棋隊先練好足球,過關了再去參賽,這樣還能趁機提升國足的水平,早日打進世界盃。

話說回來,體測之於中國足球並不是一個陌生詞。從1994年職業聯賽成立至今,體測便一直伴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球員。

用不少前國腳的話來說,體測害了一代人。

01.YOYO體測

“形式(主義),大環境不都是這樣麼?沒什麼用。”

2007年,爲了拿到中超聯賽的參賽證,腳傷未愈的國腳楊璞選擇打封閉上陣,完成一年一度的YOYO體測。

然而,在他完成55趟折返跑之後,被考官立馬喊停,因爲他中途有2次小失誤,最終體測宣告失敗。(YOYO體測要求運動員在13分鐘內,完成57趟不規則的折返跑,總計達2280米)

楊璞體測被罰下(中間)

“(YOYO體測)就像那會的12分鐘跑,殺了(淘汰了)多少人,不都一樣麼?真正比賽的時候,踢不了。”

楊璞是幸運的,儘管有怨氣,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多踢了2年。2009年,在國安捧起火神杯後,這名02世界盃功勳宣佈退役,此時的他年僅31歲。

同樣在國安效力過的高峰可就沒那麼走運了,2003年,在首次YOYO體測中,足壇浪子就繳械投降,宣佈退役。

“因爲我明明跑過了,考官非說我沒有,我一氣之下就說不踢了。”退役後的高峰迴憶起當年的YOYO測試,滿是遺憾:“要是沒有足協這些測試,我們這代人可能踢得時間就更長了。”

高峰

前國腳李毅和汪強也有類似看法:“YOYO體測對每傢俱樂部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因爲畢竟到了春訓的時候,一半的精力和時間都要放到YOYO上,對於體能困難戶來說還要單獨加練。對於全隊的技戰術演練和磨合存在很大的影響。”

“作爲一名球員,我個人認爲踢球要靠腦子和技術,體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名球員連跑都跑不下來,那你還踢什麼球?YOYO體測只是一種形式,有時候我們平日的訓練量要遠大於YOYO體測的強度。其實只要你平時訓練都練到位,YOYO體測就無足輕重了。”

那時候,國腳們對於YOYO體測項目叫苦不休,這樣的聲音不止一次出現在報紙和電視上,足協高層也不是不知道。

那麼爲何當時的足協高層還一意孤行,推行這樣“行業標準”呢?

2003年的春訓動員大會上,時任足協副主席閻世鐸表示這是爲了改善作風問題:“中國足球必須要有危機感,所有人必須貫徹三從一大的訓練方案,要從苦字入手,以強化體能和作風爲基礎,全面提高中國足球的訓練質量。”

02.十二分鐘跑

相比於YOYO測試,中國足壇還有另外一項耳熟能詳的體測項目——12分鐘跑。

前段時間,美團CEO王興就曾因爲這事上了熱搜:“外援12分鐘可以跑三四千米,而中國球員卻連兩千八或兩千九的及格線都達不到,你們專業運動員跑不過清華學生。”

在討論12分鐘跑之前,我們先來看美國有氧運動之父庫珀發明的一組12分鐘跑測試圖——

從這組圖可以看出,20多歲的男性,12分鐘能跑到3200米以上已經是非常優秀了。30多歲的男性,能跑到3100米以上也同樣實屬優秀。

在今年的“春季大練兵“中,足協對各俱樂部球員的12分鐘跑的要求也是3200米。可見在20多年前,在身體機能不如現在中超球員的那段時間,這個選拔門檻有多嚴格。

只不過,從1994年開始的中國職業聯賽,足協便用一套標準來給球員定生死。

“對於當年我們這些年輕球員,12分鐘我們也能跑到3300米,直接免測了(及格線3200,生死線2900,生死線可補測)。但這樣的標準用到老隊員身上,他們真的太不容易了。”

當年年僅20歲就升上國安一線隊的楊璞,見證了太多這樣體測場面,如今回憶起來依舊曆歷在目。“有些球員在場上,他就能進球,能帶球跑很長的距離,但你單獨讓他去跑12分鐘,他可能就不行了。”

在職業化的第一年,被12分鐘刷下來的經典案例無疑是前國腳李紅軍。因爲一年無球可踢,這名吉林國腳也丟失了自己的國足主力位置。同年,因爲害怕12分鐘跑和25米折返跑體測,冷麪殺手高洪波選擇離開祖國,前往新加坡踢球。

田徑教練陪高洪波練體能

“我最大的問題是體能,年齡也比較大了,爲了回來踢球,國安俱樂部也給我專門請了一個田徑隊教練。”1995年春,高洪波返回北京,開始加練體能。

一頓操作後,當時的體能教練毛翼軒接連搖頭,完全不看好這名國腳能順利通過體測,拿到上崗踢球的資格證:

“他這最大吸氧量才48,中長跑距離至少都得70以上,這還不如小女孩呢……”

經過2個月的長跑訓練,高洪波終於拿到了甲A的參賽證。這年,他爲國安打進11球,拿到了聯賽銀靴。

高洪波這樣的現象不是個例,包括前泰達名將於根偉也是大倒苦水:“每年的冬訓,應該是球隊存儲體能,磨鍊陣容、打法和戰術的時候,如今還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練習跑步,我們碰球的時間都變少了。”

“很多球員過不了體測,甚至許多世界強隊的國家隊球員都不行。儘管按照中國足協的標準,他們可能踢不上球,但他們依舊是優秀的球員,依舊可以在場上如魚得水。如果你們在這樣做,將會喪失更多優秀的球員。”前四川全興主帥米羅西在當年接受採訪時,也抨擊了中國職業聯賽的就業標準。

2011年,隨着許多中國職業運動員的YOYO體測的達標率接近100%,中國足協也把體測的自主權交還給了俱樂部,讓球隊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化地體測。

03.如何看待

足球作爲一項競技體育,體能毫無疑問是球員發揮各項技戰術的基礎和前提。

在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前,對比歐美以及日韓等國的職業球員,中國球員的跑動能力明顯不足。

1989年世預賽黑色三分鐘

90分鐘的比賽下來,國足球員的體能往往難以應對,屢次在最後階段攻不出,守不住,黑色三分鐘、黑色五分鐘成了那一代中國球迷最刻苦銘心的回憶。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時任足協主席年維泗、副主席王俊生大刀闊斧,將“以耐力爲考覈指標的12分鐘跑”設置爲職業球員的必考項目。

但足球本身又是一項複雜的運動,對於運動員的體能要求又不單單是跑步,還包含了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彈跳、爆發力等等維度。

就拿球場上的跑步來講,還能細分爲無球跑動、有球跑動;勻速跑、衝刺跑。在綠茵場上,球員如何學會更好地跑動,幫助隊伍將球送進對方的大門,往往要比單純的跑步更有意義。畢竟,球場上看的是足球運動員,而不是田徑運動員。

昔日中國足壇體測

然而,這些卻不是一次體測就能改善的。

“體測可以作爲一個項目,但你絕對不能因爲這個東西,去左右一個運動員對於足球的熱愛,更不能用一個測試來決定一個運動員的生死。” 對於當年足協實行體測的初衷,退役後的楊璞依舊耿耿於懷。

如今放眼世界,強如6座金球的梅西,也會被外界詬病 “體能不行”,比如張路。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梅西的實力、影響力依舊在那,追他的球隊都排到法國了。

無論是高度職業化的足球,舉國體制之下的游泳,還是非奧項目的棋類,這些項目到了真正拼刺刀的賽場上,考察的卻不單單是體能這一項指標。

我們不可否認出色的體能,對於某些項目,某些運動員來說是一個優勢。但這塊長板是否適用於某類項目,比賽的時候能夠起多大的作用,列入考覈之前是否有經過調研考證,是否科學嚴謹,是否利大於弊,都是值得行業制定者去深思的。

畢竟,競技體育最終看的是成績,而這卻決定着某些運動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