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芳:“馬六甲困境”停留在西方假設中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試圖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加大對華圍堵遏壓,越來越難以抑制攪局南海的衝動,加上國際能源市場震盪和波動頻仍等等,導致“馬六甲困境”這個在西方學界和媒體上流傳已久的說法最近又被翻了出來。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一條繁忙貿易路線。長期以來,西方政治學界將它描述成中國的一個“戰略弱點”,他們假定在發生地區危機時,美國及其盟友可以封鎖馬六甲海峽,在能源進口和軍事安全等方面制約中國。但所謂的“馬六甲困境”對中國影響究竟有多大?如今看來,這個說法無論在概念上還是事實上都已經不起推敲。

從概念上看,“馬六甲困境”可總結爲:長期依賴經馬六甲海峽的海運通道導致中國相關領域面臨巨大的戰略性風險。有人從學理上將其闡釋爲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運能飽和,即因航道深度和寬度限制,超大型船隻無法通過,導致馬六甲海峽的航運能力漸趨飽和。二是安全威脅,即海盜、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因素可能導致馬六甲海峽斷航。三是武力遏制,即在非常時期,對手國家可能會以武力封鎖馬六甲海峽,遏制中國戰略物資(尤其是油氣)的海上運輸。

但只要結合現實情況深入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三方面的假設都是站不住腳的。首先,馬六甲海峽的運能遠未達到飽和。來自專業機構的系統評估顯示,馬六甲海峽的真實運力可以達到當前規模的3到5倍,即便那樣船隻通行時間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其次,馬六甲海峽的非傳統安全風險在全球層面來講處於低位。從21世紀前20年的數據看,船隻在馬六甲海峽遭遇海盜和恐怖主義襲擊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程度一直較低。尤其是2004年之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國家在馬六甲海峽進行聯合巡航並協作打擊海盜,該海域的非傳統安全風險進一步受到管控。第三,馬六甲海峽絕非某個國家能夠任意控制甚至封鎖的。這裡航道狹長,分屬新、馬、印尼三國管轄,域內或域外國家很難實現單方面控制。同時,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數量巨大、所屬關係複雜,即便在大數據時代也難以精準甄別和攔截運往特定國家的貨物。

從事實上看,國際形勢變化以及中國自身的發展佈局也都越來越讓“馬六甲困境”之說失去立足之地。

近些年來我國多管齊下保障自身能源安全,對通過馬六甲海峽的進口油氣依賴有所降低。一是提升能源自給能力。2013年到2023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累計增長42%,並基本建成了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近年來,中國能源自給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守住了重要能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二是優化能源結構。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特別是風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減輕化石燃料佔比,促進經濟綠色轉型。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首次突破50%,達到53.9%。中國風電裝機已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發電裝機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三是推動油氣進口多元化。油氣進口來源集中、通道單一是能源安全的一個主要風險。近十年來,我國着力推進油氣進口來源多元化,油氣進口國數量從33個增加到55個,從中東擴展到亞歐乃至南北美洲。油氣進口通道從依賴海運逐漸發展爲海陸並進,新增中緬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二線、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中俄“西伯利亞力量”項目管道等多條跨境油氣管道。

同時,自然環境變化也正深刻影響全球海運佈局。隨着全球變暖日趨明顯,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北極航道經過勘測、試航,已經開始進入商業化開發利用階段。據估算,北極航道能夠大幅縮短航行距離,往返歐亞的船隻取道北極較之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傳統航線可縮短航程40%,燃料、保險等海運成本也將隨之大幅降低。儘管北極航線仍然處在探索發展階段,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海運模式和佈局很可能將發生重大變化。傳統航線當然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但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作爲亞歐海運咽喉的地位可能會相對下降。

另外,國際格局加速演變之下,馬六甲海峽也更加不可能成爲大國所能輕易操控的地緣政治工具。藉助武力控制馬六甲海峽等地緣要衝,平時維護自身的全球影響力和主導權,形勢緊張時對“敵人”或“對手”進行封鎖禁運,這是典型的霸權主義設想。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已讓這種操控越來越難以實現。

一方面,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霸權主義不得人心。美國爲了維護自身單極霸權而將中國列爲“首要戰略競爭對手”,通過“印太戰略”等對華進行圍堵遏壓。馬六甲海峽作爲聯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自然成爲美國“印太戰略”規劃中的焦點之一。但東盟及其大多數成員國不願“選邊站隊”,2019年出臺的《東盟印太展望》明確表態致力於維護東盟在地區的中心地位以及在外交層面的平衡中立。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勢頭不可逆轉,封鎖制裁難以真正實行或奏效。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已非個別國家的意志所能改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聯繫愈發緊密,搞經濟或技術上的“脫鉤斷鏈”既不現實,更會害人害己。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只要稍有理智的人就能明白,封鎖馬六甲海峽以截斷航運物流或達到軍事目的,絕不可行。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現實,所謂“馬六甲困境”就真的只停留在西方學界和媒體的“假設”中了,對這個說法的炒作可以休矣。(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