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科技衛教師上線 演算法助精準調整胰島素劑量

慢性病照護平臺和藥廠合作,開發由演算法協助調整胰島素劑量的軟體。記者賴昀岫/攝影

過去糖尿病患者回診時,往往要帶一大疊血糖紙,醫師看完龐雜的資料,才能給予胰島素劑量調整建議,隨着科技發展,只要點開APP就能記錄血糖,並由演算法協助變更施打劑量,看診時間也能顯著縮短,更重要的是,不會影響患者醫療品質,就好像有醫療團隊24小時陪伴控制血糖。

本土最大慢性病照護平臺和藥廠合作,開發調整胰島素的醫材軟體,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說,這其實可以強迫患者正視自己的血糖值,只要有驗血糖,數值就會傳送到軟體上,由演算法提供建議的胰島素施打劑量,這樣的智慧醫材軟體,適用使用基礎胰島素的患者、會自我檢驗血糖者及血糖控制未達標的病人,年長患者在使用上也不用擔心數位落差問題。

使用上會由醫師開立「數位處方」,爲患者量身定做1套專屬的血糖治療計劃,病人只要下載APP並輸入邀請碼,就會將資料分享給衛教團隊,同時收到醫師訂定的治療計劃,之後就是執行「每日任務」,也就是按時執行輸入空腹血糖值、施打建議劑量的胰島素,以及血壓、心跳、體重、飲食、運動狀況等數據,直到計劃結束,過程中如有相關問題,衛教團隊也可以即時協助掌握。

食藥署醫粧組簡任技正吳亭瑤舉例,這種將數個不同功能的軟體,整合在單一平臺的性質,和通訊軟體LINE的運作模式很像,這類數位工具應用非常廣泛,開發趨勢上以慢性病照護、癌症篩檢預防和高齡照護爲大宗。

目前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50萬大關,歐弘毅表示,在愈年輕時診斷糖尿病,一輩子面對的高血糖暴露越高,如果沒有及早控制,未來的併發症會比同年齡人高,平均餘命則更低,年紀大則要特別注意用藥安全,特別是在低血糖的預防,急性低血糖可能會跌倒、意識喪失,長期則有失智症風險。

歐弘毅指出,糖尿病需要每3個月回診一次,如果患者在過程中非常勤快地檢驗,數據量就很大,每次回診時,醫師要看完所有數據,才能給予下一次劑量調整建議,會耗費很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醫材軟體介入後,演算法會做出建議,告訴患者下一次要施打多少劑量,即時、精準控制血糖。

歐弘毅表示,如果已穩定控制血糖,可在使用後1至2個月停用,又變高再使用;急性糖尿病住院,或在住院期間確診糖尿病者,則可藉由智慧軟體協助,減少剛出院又要頻繁回診的情形。

這對醫、護、病三方式三贏的,歐弘毅說,透過醫材軟體,可減少時間成本,但因爲能更精準輔助判讀、不會減損到治療品質;病人端因爲能得到即時回饋,可以將血糖控制得較好,出現低血糖的狀況時,也能逐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