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首批碳權逾5萬噸上陣 預計近30業者參與交易
臺灣碳權交易所將在22日啓動首批國外碳權交易,據瞭解,將上架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地區,合計超過5萬噸由黃金標準(GS)等認證的碳權,可望有27、28家企業參與交易,包含傳產、金融業。
臺灣碳交所今年8月正式揭牌,將於12月22日啓動碳權交易,首批掛牌碳權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地區,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5美元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預期將有27、28家業者參與首批交易。
目前已表態將買進臺灣碳交所首批國外碳權的業者,包含中鋼規劃購買500噸,主要用於產品碳中和;以及多間公、民營金控,購買量預估也是百噸起跳,以中和掉商務旅行等產生的碳排。
據瞭解,臺灣碳交所上架的首批國外碳權總計將有超過5萬噸,由國際獨立機構黃金標準(GoldStandard;GS)等認證。
有意買進碳權的業者,需先準備申請文件、加入會員,開立買家專屬帳戶(以公司爲單位),瀏覽平臺上的國際碳權專案及價格,且買家要預先存入足額款項到信託專戶,購買專案後於平臺下載電子發票,碳交所會辦理碳權移轉及註銷,買家可在平臺下載查詢相關明細。
根據碳交所規劃,每天交易時間爲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止;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臺轉售,目前使用上端視業者各自用途,以及供應鏈要求進行安排,未設定「有效期限」。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國外碳權確實有機會抵充臺灣碳費,但須待相關子法訂定,以及政策明確規範;以目前的狀態而論,首批在碳交所掛牌國外碳權,尚不能抵充國內課徵碳費,也不能直接抵充歐盟依「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課徵碳關稅;國內企業購買首批國外碳權的好處是做「碳中和」。
也就是說,企業減碳期盼達到淨零的目標,但減碳之後還未達標的部分,現階段可購買碳權抵充,在排碳、減碳或購買國外碳權「正負抵消」後,達到碳中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