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1效應 學者:臺灣半導體產值增加市佔衰退

臺灣半導體產業享譽全球。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邱德祥攝影

美中兩強持續角力,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延燒,臺灣半導體產業享譽全球,但也面對國際環境對「Taiwan+1」的要求,期望拓展海外生產基地、分散風險。中經院學者指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增加、市佔率衰退將是必然影響。

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國際大廠考量地緣政治風險及供應鏈韌性,愈來愈多希望臺灣能夠響應「臺灣+1(Taiwan+1)」的策略,除了臺灣之外,也要有另個生產基地。這也是晶圓製造龍頭臺積電近年頻頻啓動海外投資計劃,先後赴美國、日本、德國設廠的原因。

中經院今天舉行「地緣政治、政府新政與前瞻科技發展研討會」,探討AI研發與應用、半導體與晶片領域等主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分析師黃仁志指出,目前政府政策相當明確,希望延續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不只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中,半導體是其中一環,力拚臺灣成爲全球半導體全供應鏈的主導者,此外,晶創臺灣方案也是透過晶片產業的技術優勢,帶動晶片產業與各產業成長,奠定臺灣未來發展國力。

近年來,各國政府均體認到,晶片不只是單純產業,更攸關國安,因此積極投入、盼能強化自身產業實力。

黃仁志分析晶片科技競爭的國際趨勢,直言AI廠、晶片廠正彼此靠攏和尋求替代。觀察美國情況,IC設計企業競逐高算力的AI晶片,應用端企業則尋求開發自家晶片。歐洲方面,晶片法尋求提升半導體生產能力。

亞洲方面,黃仁志指出,中國成熟製程產能提升,先進晶片能力仍在努力,韓國着重記憶體晶片加上半導體聚落,日本則以設備材料槓桿製造能力。

儘管臺灣半導體產業實力堅強,在全球供應鏈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黃仁志提醒,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各國政府不想要過度依賴單一生產基地,因而對生產基地plus 1(+1)的要求愈來愈高,特別是「Taiwan+1」。

黃仁志認爲,從大趨勢來看,臺灣在優良晶片技術代工下,產值仍會成長,但面對各國大廠持續佈局AI晶片製造跟能力,臺灣可能面臨全球市佔率衰退的狀況,如何鞏固自身優勢將是未來重要課題。

隨着人工智慧(AI)商機大爆發,臺灣有半導體產業基礎,具有利基,中經院第二研究所分析師洪尉淳從日本、韓國的發展現況,思考臺灣策略可以如何精進,並提醒臺灣政策目前多屬大方向指導原則,可以思考是否需要針對特定產業,提出發展路徑。

洪尉淳指出,根據國際調查,目前普遍認爲美國、中國在AI發展屬於領先國,日本、韓國、加拿大、英國等都屬於追趕國,這些國家的發展在領先國之後,但在AI領域已經有一定程度或逐漸增強的影響力,在某些特定項目上,處於區域領先、直追全球領先地位。

日本表現較佳項目是基礎建設、應用開發、營運環境、人才,政策投入擴大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發展策略最重要目標是在「AI制度與安全」取得國際影響力。韓國方面,強項在於基礎建設、應用開發及政府策略,期待在既有的半導體優勢上,強化AI實力。

洪尉淳表示,在AI方面的政府政策,目前多偏向原則性的指導方針,其實日本也是如此,不以明確法律規範,是因爲AI仍在不斷髮展,如果法律寫太死,可能不夠有彈性,以指導方針處理的話,比較有彈性。

不過洪尉淳指出,日本對於特定產業明確提出發展路線,臺灣是否要針對特定產業提出發展路徑,是可以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