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正走向文明衰滅的道路

(圖/本報系資料照)

軟實力,包含了經濟、人文、民情及歷史等,在國際關係中能迫使一個國家聽從另一個國家的要求,除了以政治及軍事的硬實力外,亦有前述的軟實力。

「中華」的概念,最早來自戰國末期的秦國。當時的中國,如同今日的歐洲,一座城,便是一個國。語言、文化皆不相同。秦國經歷20多代人的努力,從一個邊境小國,發展成能爭霸天下的國家;原先是爲了能與其他的大國競爭(韓、趙、魏、齊、楚及燕),而當時各國之間,車不同軌、字不同文,在文化上雖有周朝的禮法支撐,但因各國長期戰亂,在思想上卻是諸子百家齊放,肇致了後來一統六國的始皇帝。嬴政,決定將所有語言、文化、思想等通通統一,這便是當時中華文化的基礎。而後歷經各朝代,奠定了整個中國境內多民族的局面,纔有了民初時期,由梁啓超提出「中華民族」一詞。

一個民族的成立,更要經由強大的文明實力,吸引周邊國家民族來學習,好比中國的漢唐華夏文明以及歐洲的古羅馬,時至今日都可以在一些國家中看到有其影子。

臺灣,以海島文化爲結構根基,經歷荷蘭、西班牙的殖民貿易,明清的漢滿通婚,日本的殖民統治,兩蔣的中華文化,到今日的東南亞新移民。臺灣的文化,狹義上已與中國不同,雖有不同,但廣義上卻仍可見到與中國的相似之處。相似之處,用着同樣的歷法(陽曆及陰曆)、說着相同的語言、用着相同的文字;不同之處,便是我們生活之中,有着原住民的部落文化、漢文化、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及新住民帶來的東南亞文化,加上部分的歐美文化。

臺灣是個大熔爐,在一座小小的海島上,擠滿了一堆文化。筆者早期在接觸並研究時,曾感嘆世上應該沒有一個國家同臺灣一樣,能夠如此接納許多的文化。可無奈的是,我們雖有包容力,但卻逐漸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因爲如同近年越來越感受不到農曆新年的氛圍,我們正在失去一個文明主體、一個文化資產。

臺灣的文明來自中國的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確實影響着整個遠東區域,但遠東區域內被華夏所影響的國家,卻已將其結合融入自身的文化民族之中,變成以華夏文明爲根基的當地文化。反觀臺灣,不斷吸收着外來文化,卻沒有將其融入華夏文明,將其變爲我們的當地特色文化。

近年政府提倡的教育,不斷地將華夏文明文化從課本去除,取而代之的是本地的文化,但卻沒有締造一個新文明出來。筆者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國可滅,而文明不可滅!文明不滅,國滅仍可再起;但文明一滅,則此國在歷史上將不復存在。」

臺灣,正在走向這段話的後半段。(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