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要普篩嗎?陳其邁千字超狂「專業文」:僞陽性恐造成巨大恐慌

行政院院長陳其邁公衛專業背景。(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蔣婕妤臺北報導

臺灣普篩嗎?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24日透過臉書發出超狂千字「專業文」,說明普篩可能的「僞陽性」現象,恐造成始料未及負面影響

陳其邁24日和美國在臺協會處長酈英傑政委唐鳳,召開記者會並宣佈臺美合作發起的臺美防疫鬆的活動。針對記者會上有媒體提到高雄市韓國瑜擬對高市醫事人員「全面普篩」,陳其邁說,前幾天自己和臺大教授方啓泰共同討論相關議題,跟民衆分享說明。

陳其邁指出,在尚無特效治療藥物疫苗情形下,許多民衆憂心忡忡。又因年後的出國旅遊團,國外留學生回臺,確診者遽增。清明連假,許多風景區夜市涌進人潮,很多人擔心引起社區感染。這種不確定性的擔心,因此有人就覺得是否應比照其他國家做更大規模的普篩,找出可能潛伏社區的感染者?甚至更有人說,目前臺灣確診者僅427,是否篩檢人數過少?這些說法乍看之下好像有道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

陳其邁解釋,首先要了解感染COVID-19之後,平均會有約五天的無症狀潛伏期。在潛伏期採檢會呈現陰性。案364就是入境採檢陰性,在居家檢疫期間產生不適症狀後,再度採檢才確診。如果採信第一次陰性結果就解除隔離,反而會釀成防疫破口。同樣的道理,若不問是否有症狀,在社區全面實施採檢,不僅無法保證採檢陰性就沒問題,反而導致虛假的安全感,降低對各項防疫措施的配合度,造成始料未及的負面影響。

「有人會說:OK,採檢陰性不保證沒問題,但做全面社區檢驗多找出一些陽性的確診者不是很好嗎?」陳其邁說,這就牽涉到陽性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問題。

陳其邁表示,目前我國確診都是依據COVID-19診斷黃金標準 RT-PCR。但RT-PCR檢驗程序繁複,不適合用於社區全面普篩。如果要做社區全面大量普篩,勢必要使用快速篩檢試劑。這就產生快速篩檢是否準確的問題。

針對篩檢方法準不準,其中有關敏感度(Sensitivity)與特異度(Specificity)。陳其邁解釋,敏感度是指有病的人確實檢驗出是陽性(真陽性);特異度是指沒病的人確實檢驗出是陰性(真陰性)。

陳其邁進一步指出,「如果有一個超級快速篩檢試劑,敏感度與特異度都可以達到99%,意思就是100個感染者會有99個被篩檢出來,而100個沒被感染者中有99個篩檢都是陰性,那不是超級完美嗎?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強大的無敵工具;進一步檢視就會發現,只看敏感度和特異度是不夠的,因爲這沒有回答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在檢驗結果是陽性的個案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感染者?」

陳其邁要網友先看一下數據,截至4月23日,臺灣的採檢送驗人數爲59,026人,其中確診感染者有427人,這代表臺灣的陽性率0.7%,不到1%。這還是採取嚴格標準(出現症狀加上旅遊史、接觸史等)。如果讓無症狀者也加入篩檢,這比率還會更低(盛行率會遠低於此)。

至於如果篩檢被檢驗出陽性,那實際染病機率是多少呢?陳其邁說明,「假設我們有一個超級快速篩檢方法,敏感度與特異度都是99%,依臺灣的數據,檢驗10,000個人,有100人確診染病:Q:當你被檢驗出是陽性者,最後確診是染病者的機率是?A:確診是染病者的機率:99/198=50%」。

陳其邁進一步解釋,這又稱爲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陽性預測值的意思是,篩檢出來陽性的人中,有多少人真的有病。陽性預測值50%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主動去接受快篩(所謂的大規模普篩),檢驗結果是陽性,但其實你只有50%機率是染病者,那麼有50%機會你其實沒有病。(若盛行率是萬分之一,PPV=1%)

陳其邁指出,臺灣實際情形,如果盛行率僅有1%,但被篩檢出陽性的民衆,其實有1/2是健康者,換算成人數將高達22.7萬。他擔憂,「這個僞陽性結果,可能會引起巨大恐慌。因爲沒有人敢認定你確實沒有感染,還是會被當作染疫者,必須接受住院觀察。這不僅造成整體醫療體系過度負荷,學校、公司機關恐懼的衝擊,各公司機關實施分流上班甚至停班,更重創已經奄奄一息的產業…。」

陳其邁提到,另外的一種情況,其他國家的盛行率顯然比臺灣高出許多,如紐約的盛行率約13.9%,那麼陽性率推算起來就會高到92%,因此就可能要進行普篩了,把社區內大部分的病例找出來。

陳其邁強調,所以在目前臺灣的情況下,如果陽性個案數沒有大幅遽增,還是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會議的通報指引,找出高風險族羣,並由臨牀醫師來做整體判斷是否採檢爲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