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想要德國疫苗 紐時:北京恐從中作梗

作者認爲,對臺灣部分人來說,要透過大陸採購疫苗實屬情感上的無法接受。圖爲臺灣爲長者接種疫苗。(圖/中央社)

據《紐約時報》16日報導,隨着臺灣陷入新冠肺炎首度大爆發,持續延燒難解的疫情再再凸顯疫苗短缺的困境。然而,臺灣與中國大陸難解的政治死結,使得雙方紛紛指控對方爲阻礙民衆接種疫苗的兇手

報導指出,這是疫苗外交的時代,卻也是極其苦澀、混亂的年代。近幾個月來,臺灣始終無法採購到BioNTech冠狀病毒疫苗。總統蔡英文指責北京干預;北京則反脣此爲無中生有的指控。

目前仍不清楚大陸政府究竟採取哪些具體措施,阻撓臺灣與BioNTech交易。BioNTech爲與輝瑞合作研發疫苗的德國藥廠,而該公司始終拒絕迴應相關問題

※情感上無法接受

報導認爲,問題的關鍵在於上海復星醫藥拿下BioNTech對臺分銷獨家商業權。對臺灣部分人來說,透過中國大陸企業採購疫苗屬「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問題。

但這種僵局卻加劇臺灣疫苗短缺的困境,特別是此一小島正面臨自大流行以來首波大規模感染。這也說明海峽兩岸長期的衝突,已經變得根深蒂固。彼此的不信賴已到即使爆發全球等級的醫療緊急危機,也無法稍稍地緩解。

中國大陸在臺灣疫苗接種上已拿下發言權,因爲BioNTech於2020年和上海復興醫藥簽署合約代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的疫苗銷售權。BioNTech在美國、歐盟的合作伙伴是輝瑞藥廠。

大陸指控臺灣無視此一安排,試圖直接自BioNTech採購疫苗;臺灣則表示尊重兩家企業的合作關係,但也希望這樣的關係不會阻礙臺灣購買疫苗。

戰場延燒至其他國家供應臺灣疫苗之上。在日本宣佈捐贈120萬劑AZ疫苗給臺灣後,北京警告其「不要干涉中國內政」。日前3名美國參議員訪臺並宣佈捐贈75萬劑疫苗,大陸官員也感到惱火。臺灣則指控,28架共軍戰機進入西南防空識別區,這是近幾個月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軍機擾臺行動。

※疫苗取得變成政治議題

隨着疫情在臺灣不斷悶燒,大陸指控臺灣官方拒絕接受大陸疫苗,將政治置於民衆健康之上。大陸官媒特別強調歡迎臺灣同胞接受大陸疫苗接種。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李哲全表示,「論及疫苗或大流行,大陸正利用所擁有的一切機會。北京試圖告訴臺灣,你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可以給你疫苗,但如果你想從其他國家採購,代表你想傳遞的政治目的只有一個,即你獨立於中國」。

※疫苗取得牛步

自從5月起臺灣進入第三級警戒以來,接種疫苗愈來愈急迫。目前臺灣已向阿斯特捷利康、莫德納兩家藥廠下訂單,但出貨數量緩慢。迄今全島2,350萬人接種疫苗的比率卻不達5%。

陳時中表示,2020年8月,臺灣與BioNTech討論採購500萬劑疫苗。截至12月底,雙方已針對合約達成共識。2021年1月8日,BioNTech核可臺灣提出的中英文版新聞稿草案;但4小時候,該公司希望將中文新聞稿中的國家一詞換爲臺灣。儘管臺灣同意此一變更,BioNTech卻又變卦表示要進一步思考此事。自此以後,交易持續擱置迄今。「這已不是合約內的問題,而是超出合約以外的問題」。

BioNTech的大中華地區代理上海復星醫藥表示,該公司很樂意提供臺灣同胞疫苗。但《紐約時報》認爲,臺灣是否接受其善意卻是更復雜的問題,畢竟臺灣法律禁止進口大陸制疫苗。陳時中強調,如果復星僅是經銷而非製造商,那麼臺灣對進口BioNTech疫苗持開放態度;不過,上海復星還未迴應此一說法。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說法,與莫德納合作在臺灣、東南亞、香港等地供應疫苗的裕利醫藥集團(Zuellig Pharma),將透過復星醫藥取得BioNTech疫苗。如此既不防礙復星醫藥的代理權,又能淡化復星的角色從而滿足臺灣的期望。不過,此一說法裕利與臺灣官方都拒絕迴應。

報導指出,BioNTech和復星以自德國取得疫苗,並提供給香港與澳門;未來正籌擬利用復星的工廠生產BioNTech疫苗供大陸使用。但是,根據政治大學5月底的一份民調顯示,逾4分之3的受訪者不願接種大陸製造的疫苗;另有超過一半的人,願意接受透過大陸經銷商採購的歐洲或美國疫苗。

報導訪問30歲的軟體工程師許庭。他表示在5月疫情爆炸前,自己也覺得沒必要接種疫苗,這點和臺灣大部分人一樣。即使到現在,他還是不相信大陸製造的疫苗。或許是在大陸電子商務網站上買東西的不愉快經驗太多,實在對大陸商品沒信心。但如果只是純粹的商業代理,來源仍是德國疫苗,則沒有問題。

德國駐臺外交人員表示,願意促進BioNTech與臺灣政府的溝通;不過,考量到北京可能不滿,仍不能篤定德國政府願意花多少精力促成交易。

柏林自由大學邁耶─克萊門特(Elena Meyer-Clement)強調,大陸的疫苗戰略牽扯的不只是經濟利益,更成爲地緣政治問題,這意味着北京領導階層密切關注每一項商業交易。她深信,BioNTech無意迴避與復星醫藥的協議,而又真誠地想銷售疫苗給臺灣。畢竟,如果拒絕,這等於自我審查。但她強調,BioNTech執意在新聞稿中是否使用國家一詞,實在太幼稚了。「與臺灣打交道的人都該瞭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