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乳癌死亡率不降反升 晚期治療跟不上國際為主因

與先進國家相較,臺灣乳癌患者死亡率偏高,難以下降,國內乳癌權威、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點出其中關鍵,一爲發生率太快,近20年來,每年新增乳癌患者人數增加3.5倍,初診斷第4期(轉移性乳癌)比率偏高,再者,健保給付新藥時程,跟不上先進國家,藥物治療跟不上來。

據統計,26年前臺灣一年新增4000多名乳癌患者,但現在一年增加1萬5000多人,發生率顯著提高,乳癌患者暴增。乳癌死亡率則增加1.56倍,顯示治療效果仍有其成效,但新藥給付仍落後於歐美國家,甚至日本、南韓。

研究發現,臺灣乳癌篩檢仍有改善空間,近幾年來,約有7%患者確診時已到了第4期,如以1.5萬人計算,約在1000人左右,曾令民說,這都是不可能治癒的患者,當然無法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較之下,美國乳癌死亡率自1975至2019年共降低58%,曾令民認爲,美國乳癌治療經驗相當成功,值得臺灣借鏡,分析其表現優異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及提供轉移性乳癌患者有效治療,希望健保能夠重視晚期乳癌治療的缺口與急迫性,加速給付新藥,接軌國際。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癌症防治科主任趙大中則點出了國內乳癌治療的兩大困境,一爲早期乳癌治療上,標靶及化療藥物的給付上,不夠全面,層層設限,甚至連「古老」化療藥物也不予給付,這在其他國家實屬少見。

至於晚期乳癌用藥,常限制用藥月數,這也是全球少見,例如有些標靶藥物僅限用18個月,有的限用10個月,過了時間點後,就不予給付,趙大中說,「這給付原則,令人不解。」

趙大中感嘆,國內乳癌治療指引與歐美先進國家一致,但健保給付卻未依照指引行事,癌症醫學會、乳房醫學會常收到衛福部邀請信函,要求參加相關會議,臨牀醫師在會議中提出建議,積極爭取新藥納入健保,但似乎不見成效,這些年來,許多醫師皆有「做白工」的感嘆。

醫師可以做白工,但晚期乳癌患者卻是等不了,以轉移性HER2乳癌爲例,因較惡性且易轉移,5年存活率僅僅39%,目前健保第2線標靶藥物治療後,癌友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僅9.6個月。

國內外衆多醫學會早已修改治療指引,建議將新一代ADC藥物做爲目前第2線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的標準治療,因其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超過28個月,許多先進國家均將此藥納入給付。但健保給付仍落後於治療指引,許多晚期乳癌患者只能等待,眼睜睜看着自己生命與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