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臺青上海交大醫學院求學記

茆致遠。(作者提供)

疫情不知不覺3個年頭,還記得近3年前,在2020年1月初回到大陸後,在黑龍江一場兩岸交流活動中,認識了一位來自臺灣的醫學院臺生,這位95後的臺灣小帥哥充滿陽光朝氣,短短几天的活動中我們倆也沒有因爲年紀上的差距而有代溝,反倒成爲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而這位小帥哥就是目前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臺灣碩士生茆致遠。

●兩岸醫學院大不同

比起其他從小在大陸長大的臺商二代,他一直到2015年因爲求學才第一次來到大陸。或許是作爲外省家庭,從小大陸對他來說是相對友好的,但對於大陸的印象,他只是透過新聞媒體及口耳相傳認識的,在其印象中大概只能簡單的概括爲「物質文明發達而精神文明相對不足」的地方。在談到他對大陸同胞的認知,印象中是「大家有拚勁且很有競爭力」。但就在高中畢業之際,他也憑着當年大學學測成績錄取了上海交通大學,而在面臨是否遠赴大陸求學這個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時,他陷入了糾結當中,好在當時在家人的大力鼓勵下,他選擇赴陸求學。

致遠說選擇來到大陸,最主要還是看中整個發展局勢,大陸的高速發展和臺灣相對的發展停滯是促使他赴大陸的主因,同時惠及臺灣青年就學的政策也是原因之一。說起最榮幸的是致遠自此進入世界100強、老字號的名牌高校「上海交通大學」,這也就是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南洋公學」,他自己也是意料之外。在選擇就讀科系之際,也因他從小愛好廣泛,也經歷了一番糾結,而最後的抉擇很大一部分也是考量家人的期待——因爲父親是名醫生,很希望致遠也能踏上醫病救人的這條道路,因此最終他選擇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就讀。

雖然說從小在醫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但是直到赴大陸求學前他仍然對大陸的醫療環境不太瞭解。一直到進入學校後致遠才慢慢了解到,大陸各地的醫療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各地區的醫療水平也不盡相同,因此無法簡單地與臺灣醫療環境做比較,單單在醫學院學生的培養方式和學制等就與臺灣不盡相同——印象中在臺灣能就讀醫學院的都是臺灣學霸,但是在大陸卻未必如此,醫學院學制方面本就非常多元,包含醫學的專科、五年制本科和碩博連讀等長學制,同時還存在專業型和學術型的區別。與臺灣最大的不同是,大陸醫生在職業發展與晉升中相當重視科研及學術成果,因此在大陸若想要成爲優秀的名醫得做到「臨牀與科研兩手抓」。

對於致遠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在上海交通大學這間頂尖的大學跟頂尖的教授和同儕一起學習,因爲在這裡讀書能夠享有豐沛的師資與學習資源,致遠從大學生涯開始便能深刻感受到,校園裡給學生上課的老師不乏大陸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學術帶頭人,特別在升讀研究所後這種氛圍更加明顯,因爲在研究所裡不但有國家級院士、長江學者,還有國家傑出青年等。有幾次致遠在醫院科室做學術彙報,探討了一些前沿的研究進展及技術應用,科室裡的主任聽完後對他說:「你講的這個技術團隊曾經來接觸過我」或是「你講的這幾篇文獻的作者我認識」,這讓他覺得能有機會身處這樣的學習環境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致遠加入了防疫志願者的行列。(作者提供)

●加入防疫志願者行列

由於大陸疫情的波動,到今年上半年的上海是疫情最爲嚴峻的節點,作爲一名醫學院的學生,熱衷公益的致遠毫不猶豫的秉持着醫生的奉獻精神加入了防疫志願者的行列,對於他來說擔任防疫志願者的初衷就是希望能爲社會盡一分力——特別是在需要有人站出來的時候。

說起防疫志願者不單單是核酸檢測,還有爲社區長者提供物資、統計及採購生活用品,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團長」。在這段時間裡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鄰里間的互相關懷,比如「樓上的一個阿姨聽說我們缺洗衣精就送給我們」、「有個叔叔在解封后的第一天拿了很多小零食給我們,說是感謝當時我們協助提供的物資」。雖然說疫情下不免很多糟心事,但致遠還是竭盡所能的付出,讓這個社會更加溫暖。

雖說作爲一名以懸壺濟世爲志的醫學生,但很可惜的是臺灣方面自始至終都不採認大陸的醫藥相關學歷。對於臺灣方面的政策,致遠一開始赴大陸求學時就已經非常清楚了,也正因此,在18歲時他就決定把眼界看向大陸,甚至放眼世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致遠考進了交大醫學院的臨牀醫學英文班,也就是「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是全大陸首創借鑑北美醫學教學制度的聯合培養專班,他的同學當中,不少畢業後選擇到北美髮展,而致遠則是更願意在上海長期發展,因爲「更習慣這裡」。另一方面他也提到,很多時候不得不說,其實大陸很多地方的醫療水平,特別是發達城市的三甲醫院,是足以跟世界接軌的,同時在國際排名上也超越不少臺灣所採認的海外醫療院校,比如他就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就是一個例子。

●在大陸學醫並不像在臺灣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大陸的臺生羣體中有不少都就讀醫療相關科系,作爲一名在大陸就讀醫學院的過來人,致遠對未來想要到大陸就讀醫療方面專業的臺灣學生的建議,有一點一定要明確的是:大陸區域發展存在差異,醫療教育及水平也不盡相同,不論是醫生的能力、待遇與社會地位都是呈現「金字塔分佈」,簡而言之,對僅僅想成爲一名醫生這個目標,想要找個穩定的工作安居樂業那不成問題,但若是想要獲得足夠社經地位出人頭地,那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除了努力還需要較長的培養週期。簡單一句概括就是「在大陸學醫並不像在臺灣,畢業了就一定有好工作」。

致遠也是一名外向活潑的陽光青年,他還有一個興趣愛好那就是玩音樂,他自己會創作、說唱等,在生活中分享給朋友。說到玩音樂,對於致遠來說只是衆多愛好之一,但是很多時候他也發現這種藝文愛好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他也將這個興趣愛好融入到兩岸青年的交流當中,他認爲「音樂真的是兩岸青年交流過程中一個相當好的催化劑」。致遠開心地分享,在剛剛結束的《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中,他有幸獲得了最佳原創歌曲獎及優秀獎,透過一首《那一夜星辰》刻畫了致遠的思鄉之情和在上海打拚的心境,他相信這首歌裡頭提到的意象,例如「暖陽海風」、「海浪拍岸的輕響」等可能會是部分大陸同胞比較少接觸的自然風光;但相反像是「習慣快節奏的步調」、「沒迷失在地鐵的呼嘯」等,則描寫一些臺灣小確信生活背後可能不太能體會到的奮鬥感。

如今這位即將步入社會懸壺濟世的上海交大醫學院臺灣學生,也正用音樂及汗水記錄着自己在上海求學打拚的每一分鐘。(侯聰明/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