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課程地圖與獎助學金——我的七年在臺求學生活
輔仁大學歷史系、所發展圖。(圖:輔仁大學歷史系官網)
輔仁大學歷史系初創於1927年,當時以中西交通史見長,系中的名師有陳垣、張星烺等,皆爲中西交通史研究的開創性人物。至1963年,輔仁大學在臺覆校後於臺北縣新莊重新開辦,爲輔仁大學覆校後最早恢復的院系之一。1967年成立歷史研究所,在王任光神父與本篤會孟樹人神父等的領導下,在西洋史與美國史等的教學上有所建樹,多年來培養了許多相關領域的人才。除保留原先特色外,近年來,輔大歷史系還增強了中外關係史與基督宗教史的教學與研究。
輔大歷史系成立之宗旨,強調人文教育的理念,培養學生對中外歷史的興趣,啓發獨立思考與研究的能力,兼顧理論與實際,並着重課程規劃,務期學生能有效學習,具有良好之專業基礎、就業能力與人文素養。
(以上摘自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官網「系所簡介」)
2013年,我負笈寶島,來到輔仁大學歷史系求學。在這裡,我度過了美好的四年本科時光,不僅系統地學習了歷史系各類必修、選修課的相關知識,更結交了不少知心的朋友。即便我已畢業近五年,但與輔大歷史系很多朋友的聯繫至今未曾間斷。
想必不少朋友也很好奇我在輔大歷史系四年究竟學到了哪些知識,輔大歷史系的老師們是怎樣給同學上課的,繫上有哪些深受同學喜愛的人氣老師和課程,獎學金是如何分發的等等。此外,除了學業外,輔大歷史系同學的社團活動、娛樂消遣等又有什麼不同於大陸學校的地方,應該也會很吸引大家的興趣。所以,我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不定期地更新介紹一些我在輔大歷史繫上過的那些課,遇到的那些老師,還有參與過的各項活動等等,以饗各位讀者。
01系所簡介與課程地圖
誠如輔大歷史系官網的介紹,中外交通史是歷史系教學研究歷史最悠久,也是最爲學界熟知的領域。這是因爲自天主教修會美國本篤會於1925年在北平創辦輔仁社(1927年更名輔仁大學)以來,輔大歷史系延聘的幾位教授,如「史四家」之一的陳援庵、張星烺等,皆爲研究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史領域的專家,因此,自北平時期以降,輔大歷史系就保留了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傳統,並延續至在臺覆校之後。
而在臺北覆校後,輔大歷史系在臺灣歷史學界最爲人熟知的研究領域即西洋史(主要是指歐洲史),由於天主教辦校的傳統,因此對於中世紀歐洲教會史的研究領域,輔大歷史繫有着較強的研究師資與教學能力。在我2013年入學後,依舊能感受到輔大歷史系對西洋史的重視,儘管可惜的是,我對世界史的興趣在四年學習中依舊沒能很大地提起來。倒並不是由於授課教師的原因,而是自己對於世界史始終「不來電」。
也因此,輔大歷史系在學生培養上,較之其他臺灣以及大陸的歷史院系,會格外側重中西交通史、基督宗教史等文化對話主題的研究領域,並將之納入學生必須要修習的課業地圖中。
而在常規的課業修習要求中,與全臺灣大部分院校的歷史系類似,學生的課業地圖可大致劃分爲以下四模塊:中國史(包括通史與斷代史,以及各類專史,如中國經濟史等)、世界史(國別史、專史)、臺灣史(通史、專題史)以及史學理論(史學導論、史學史等課程)。所有畢業生必須修滿至少128學分,其中包括公共課(如大學入門、人生哲學、專業倫理、體育課等,人生哲學爲輔仁大學特色課程,之後會專文介紹)、通識課(三個領域:資訊、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與此同時,在大三時,所有同學必須修習「史學方法」課程,即論文寫作課,學期作業即爲本科畢業論文。授課教師會在課上講授史料考辨、格式規範、倫理要求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同學在課程結束時能夠交出一篇符合學術規範的論文。
輔大歷史系的師資分專職、兼任兩類,專職教師即歷史系按合約聘任的授課教師,一般有1-2個研究專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開設課程。在輔大歷史系,一位老師能開三四門課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有老師可以橫跨歐洲中世紀史與冷戰史等等。但是,在課程地圖中,我們也看到輔大歷史系對於學生知識修習的橫向跨度(兼容中西)是很大的,因此專職教師常常不敷需求,就需要從其他的臺灣學校,甚至是海外交流的老師中延聘師資,幫助歷史系開課。正因如此,輔大歷史系多年來一直能保持開課領域的完整性,以中國史爲例,從先秦史到中國當代史(在輔仁大學歷史係爲克思明教授主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有非常完整的授課門類,其中不乏名家授課(如明清史就是臺灣明清史學界資深教授徐泓所授),可謂不易。從下圖(2016年輔仁大學歷史系開課圖)中,也可窺見輔大歷史系開課門類之全、之細。
02系內外獎學金
輔仁大學歷史系針對優秀學生,會頒發不同類型的獎學金。首先是「書卷獎」,就是針對當學期課程平均分達全班前三的同學,繫上會發放數額不等的獎學金,第一名能獲得一萬臺幣(合2000多人民幣),第二名獲六千元臺幣(合1300-1400人民幣),第三名四千臺幣(合850-900人民幣)。每個學期中,繫上會將各年級的獲獎同學張榜公佈。由於我的勤奮學習,我在八個學期中,有六個學期都能上榜,其中,由於我前四個學期都拿到第二名,而第一、第三名的同學經常換人,所以我在輔大歷史繫有個小綽號,人稱「二霸」(因爲一直考第二,而且臺灣普通話經常「二」、「惡」不分)。
另外一個重要的獎學金是王任光神父獎學金,就是在大三修習的史學方法課程中,寫作優秀的論文不僅會編入歷史系的本科學生刊物《史苑》,而且會獲得以歷史系名師王任光冠名的獎學金。資金的來源是系友捐款及其孳息。我在本科時,寫作了一篇名爲《近代上海有軌電車與城市發展之關係(1908-1975)》的論文,被《史苑》第76期採用,獲得了王任光神父獎學金的第一檔。
同時,針對臺灣本地的清寒同學,繫上也會聯繫一些系友等,爲他們準備一些獎學金,例如吳若華學姐清寒助學金、孔祥熙「院長」清寒獎學金等,這些獎學金不僅體現了系友對於母系的拳拳關懷,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獎學金能一定程度紓解清寒同學的經濟壓力,保證他們的學業能繼續下去,從而延續他們的生活夢想。
由於臺灣「三限六不」的陸生招生規定,因此陸生不能申領來自臺灣政府部門以及大多數民間方面的獎助學金。不過在全校範圍內,我們依舊能申請優秀陸生獎學金。申請條件主要參考學業成績、社會服務表現、綜合能力(外語、實習經驗)等,按一定比例加權打分,排名靠前者就能申請得到。因爲是全校範圍內的申請,所以每個學期中申請者之間的競爭會十分激烈。幸運的是,我在2016年獲得了優秀陸生獎學金。(《我的七年在臺求學生活》之五)
(陸軼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