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年進口24.4萬噸廢塑膠 回收率不到3成 環團籲政府改善
臺灣每年進口24.4萬噸廢塑膠,回收率不到3成,環團籲政府改善。(示意圖/警方提供)
臺灣看守協會等多個環團調查發現,我國過去10年平均每年進口24.4萬噸廢塑膠,其中以日本最大宗,佔進口總量約5成,去年臺灣則接收近2成的量,然目前國內廢塑膠回收率不到3成,剩餘7成恐都送入焚化爐、製成SRF或露天燃燒、隨意棄置,呼籲政府讓廢塑膠再生業者擁有合理價位的料源,就不用從國外輸入廢塑膠,並推動產品循環再利用體系,避免廢棄物再被焚燒、掩埋。
看守臺灣協會、臺南社區大學及荒野保護協會今天舉辦記者會指出,臺灣容許廢塑膠以產業用料名義自由輸出入,2021年至2023年間平均每年進口24.4萬噸廢塑膠。
臺灣看守協會等多個環團調查發現,我國過去10年平均每年進口24.4萬噸廢塑膠,其中以日本最大宗,佔進口總量約5成,去年臺灣則接收近2成的量,然目前國內廢塑膠回收率不到3成,剩餘7成恐都送入焚化爐、製成SRF或露天燃燒、隨意棄置。(摘自看守臺灣協會提供簡報/蔡佩珈臺北傳真)
環團細看去年進口紀錄,前5大輸入國爲日本、菲律賓、美國、泰國、英國,佔總量8成5,尤其日本去年60.6萬噸廢塑膠出口,臺灣接收18.9%、約11.5萬噸,其中5分之1、2.3萬噸是對環境生態與健康威脅甚劇的3號塑膠PVC。
環團也根據環境部資料指出,國內具備進口廢塑膠資格業者爲425家,量能遠超國內廢塑膠回收再利用量,再加上可回收再利用的同類業者,共460家,然只回收我國不到3成的廢塑膠,由於收集、分類體系不健全,加上部分塑膠無法回收,剩餘7成以上被送入焚化爐或製成SRF,甚至被露天燃燒、隨意棄置。
臺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林政翰說,團隊曾在臺南後壁農田旁發現廢塑料堆置,其中有來自日本的飲料包膜,甚至有太空包放到破損、露出混雜廢塑膠攪碎料,恐已散佈到環境。
他強調,進口廢塑膠不見得是產業用料,不論是偷偷拿去製成SRF,或非法棄置、露天燃燒,都造成我國環境負擔,呼籲環境部取消廢塑膠的產業用料資格,財政部則應針對進口廢塑膠加徵關稅。
看守臺灣協會表示,據瞭解,國內具回收再利用價值的廢塑膠來源有限,即使因爲中國大量傾銷,塑膠再生粒料市場價格下跌,但仍要與同業搶購廢塑料,購料成本並未降低,致利潤微薄,已有數個廢塑膠製粒廠撐不下去而關廠。
看守臺灣協會表示,政府應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健全資源回體體系,讓末端的廢塑膠再生業者有合理價位的料源,不用從國外輸入;荒野保護協會則呼籲,政府應建立新的經濟模式,例如讓產品循環再用的租賃系統、便利的產品維修、產品材質單一化、建立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等,不以廢棄物焚燒、掩埋作爲最終解決方案,真正處理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