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類固醇恐懼症」全球第三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新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持續治療,目前除類固醇類藥物外,已有非類固醇藥膏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可作爲部分輕中度患者的第一線治療藥物。(示意圖/Shutterstock)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多數患者需要接受「馬拉松式」的治療來控制病情,但只有3成病友在治療8周後仍持續用藥。一份跨國研究指出,採用類固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而引發的「類固醇恐懼症」,臺灣位居世界第三,皮膚科醫師指出,目前已有非類固醇藥膏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可作爲輕中度患者的第一線治療藥物。
臺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醫師指出,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是緩解局部搔癢、避免復發,過往經常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但由於類固醇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萎縮等副作用,讓許多病友治療順從性不佳,甚至自行停藥或減藥。
根據一份跨國研究,臺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類固醇恐懼症高居全球前三名,僅次於波蘭和烏克蘭。該研究指出,類固醇恐懼症的盛行率介於21%到83.7%,其中不乏醫護人員,常見的恐懼原因包括:擔心皮膚變薄、耐藥性、影響生長髮育、其他皮膚不良反應等。
臺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提醒,短期且適當使用類固醇藥膏,不需要太擔心副作用問題,長期使用較有副作用疑慮;若不希望使用類固醇藥物,目前也有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可供選擇。臺灣已覈准適用於3個月以上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國際指引指出,部份情況下可考慮直接使用非類固醇藥物,作爲輕中度患者的第一線治療藥物。
異位性皮膚炎難以根治,更需要正確的治療觀念。有些人認爲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後會自行痊癒,江伯倫提醒,如果幼兒時期沒有好好控制,恐怕會越來越嚴重,甚至走向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慢性過敏疾病,早期介入治療有助於預防或延緩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