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能只有半導體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日韓積體電路出口變化

隨着1980年政府設置竹科,延攬海外人才返國,半導體產業在國內開始發展,政府當年出資所創立的臺積電,如今已享譽國際,昔日內閣首長李國鼎、孫運璇的遠見,於此可知。

半個世紀以來,每個年代臺灣都出過明星產業,這些產業都成爲那個年代支撐經濟的力量,例如1970年代的紡織業、1990年代的電機電器業,2000年代初期的資通視聽業。然而他們再厲害,出口佔比不過20%,如今半導體出口佔比已接近40%,這個比例可說是空前絕後。

依我國海關統計,貨品號列8542(HS code)近十年(2012~2022)成長2倍,20年(2001~2022)來成長11倍,這個貨品號列即是積體電路,半導體產業的飛快成長,不言可喻。

積體電路的出口能夠有此成長,雖是拜資通訊產品需求擴大之賜,但也反映我國半導體業的優勢競爭力,然而半導體發展如此之快,也讓人憂喜參半,喜的是半導體業爲臺灣挹注了可觀的總體動能,憂的是此一產業佔比愈來愈高,臺灣的總體資源、產出、出口如此高度集中在一個產業上,風險實在太高。

根據統計,臺灣爲因應半導體產業每年這麼大的產出,所投入的設備、水、電等資源也是難以想像的,長期以來,製造業固定資本形成裡有6成是投入半導體業,然而半導體業所釋出的就業機會只佔製造業2成,解決就業問題還是得靠服務業。

基於風險考量,很少國家會把資源這麼集中在單一產業,韓國也是半導體生產重鎮,根據聯合國統計,韓國去年出口的積體電路(HS code 8542)佔總出口比例17.0%,遠低於臺灣,韓國十年來半導體出口雖也飛快成長,在韓國各產業裡也是頭角崢嶸,但除了積體電路,他們的汽車、石化、造船、手機也同步發展,出口適度的分佈在更多的產業,正是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非僅有助於產業均衡發展,也可避免產業景氣循環所帶來的衝擊。

至於日本,2001年積體電路出口是韓國的2倍,也遠超過臺灣,惟近年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規模已遠不及臺、韓,佔出口不及5%,如今日本出口比重最高的是汽車,佔出口達11%,惟各類產品出口分佈也相當平均。

韓、日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雖然在半導體景氣擴張時,總體表現沒有我們風光,然而,在半導體景氣趨緩時,其所受到的衝擊也會比較小。今天當半導體春燕來時,臺灣固然春風得意,惟寒冬來時,人家只下小霜小雪,我們卻將大雪紛飛。

其實,歷經2009年金融海嘯的教訓,政府已明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有巨大風險,彼時有想要扭轉這一趨勢,惟後來並未形成政策。當年憂心之際,積體電路的出口佔比還不及2成,如今已近4成,也許不久將達5成,不論從就業、資源分配、所得分配來看,這樣發展都不是好事。

小檔案■根據出口分類,積體電路屬於電子零組件,然而電子零組件幾乎是積體電路(IC)的天下,以今年1~11月而言,電子零組件出口1,840億美元,其中積體電路高達1,692億美元,換言之,電子零組件逾90%爲積體電路,其餘是印刷電路、電容器、電阻器、二極體(LED)、太陽電池。

小檔案■行政院1986年推動成立臺積電之初,積極尋找民間投資者出資,惟有意願者不多,最後由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22億元,與荷商飛利浦等企業合資成立,政府起初持股比例逾40%,30多年來隨着臺積電發放股票股利,國發基金(前爲行政院開發基金)持有股數雖增加,但持股比例下降,加以政府數次釋股,如今持有16.5億股,持股比例約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