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擺脫通縮壓力 10月CPI年增0.31%

近一年臺灣物價年增率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5)日發佈最新物價調查結果,由於颱風導致蔬果供貨減少,價格上揚,10月份消費者物價(CPI)較上年同月微漲0.31%,呈連續第二個月上揚,臺灣已擺脫通縮壓力,呈溫和回升。

今年元月以來物價連跌八個月,外界一直關切臺灣是否已陷入通縮(deflation),隨着蘇迪勒、杜鵑颱風的後續影響,CPI止跌回升,通縮的壓力煙消雲散,但外界又開始擔心通膨可能捲土重來?

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鈺泰要大家不用擔心,他說,CPI連續兩個月上揚系受蔬果價格上漲所致,漲幅0.31%距離通膨還很遠,只能算溫和上漲。

不過,不含蔬果及能源的核心物價(core CPI)於10月份也升至0.70%,創下近7個月最高,顯示蔬果、汽油之外的物價也開始回升,值得密切注意。

與去年同月比較,本月以食物類漲5.1%最高,其中蔬、果分別大漲25%、13%,油料費跌23.3%,燃氣及電價也跌27.7%、11.0%,外食漲1.78%,綜合所調查的370項產品,CPI上漲0.31%,連續第二個月上揚。

主計總處指出,與亞洲其他國家比,南韓10月的CPI漲幅0.9%,高於我國的0.31%,累計今年以來的漲幅,臺灣-0.44%,新加坡-0.5%,以香港漲3.2%、大陸漲1.4%較高,南韓小漲0.6%。

至於衡量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WPI)在10月則呈連續14個月的下跌,年跌8.47%,主要是因石油、鎳、銅、鋁、黃豆等農工原料行情維持低檔所致。

躉售物價包括出口物價、進口物價及國產內銷價格三項,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價格雖連月走跌,但進口物價跌幅更大,10月依臺幣計算的出口物價較上年同月跌3.94%,而進口物價大跌11.65%,顯示每單位出口能換得的進口量提高,貿易條件持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