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倉庫改造「1895文化生活館」 銅鑼文史及地方創生基地

苗栗縣府文化觀光局與銅鑼灣創生髮展協會,共同將銅鑼火車站旁的銅鑼灣北側倉庫改造爲「1895文化生活館」。(苗栗縣府提供/李京升苗栗傳真)

苗栗縣府文化觀光局與銅鑼灣創生髮展協會,共同將銅鑼火車站旁的銅鑼灣北側倉庫改造爲「1895文化生活館」。(苗栗縣府提供/李京升苗栗傳真)

苗栗縣府文化觀光局與銅鑼灣創生髮展協會,共同將銅鑼火車站旁的銅鑼灣北側倉庫改造爲「1895文化生活館」,縣府26日舉辦籌備處揭牌,未來有意將文化館作爲銅鑼文史及地方創生基地。

文觀局指出,雙峰山下的銅鑼灣曾經在1895年成了臺灣抗日大本營,當時年僅35歲的秀才吳湯興在銅鑼天后宮領兵誓師,和日軍輾轉周旋了3個月後,在當年8月28日八卦山之役中壯烈身亡。

吳湯興寧死沙場、不爲降虜的硬頸氣慨,後來被稱爲銅鑼灣精神,而這個精神,預定於6月26日在「1895文化生活館」以演講和電影欣賞的方式再現,並期待未來能吸引更多銅鑼人關心自己的故鄉,一起投入地方創生的行列。

銅鑼灣創生髮展協會指出,銅鑼古名銅鑼灣,是乙未戰士吳湯興、李祥甫、邱國霖等人的故鄉,也是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的出生地,更是吳琳芳、吳定新、黃南球等墾拓先鋒的潛居之地。

然而早在1837年,清朝舉人吳子光便落腳雙峰山,開辦雙峰草堂,開啓了銅鑼「文人成林」歷史風華,包括後來的慄社及當代臺灣客家文學等領域,更處處可見銅鑼人的身影。

而臺鐵今年初銅鑼灣北側倉庫將撥給銅鑼灣創生髮展協會使用的地方創生空間,這個場地原是鐵路局倉庫,民國49年銅鑼邱家租來作爲貨物轉運之用,臺鐵去年配合客委會苗栗火車站願景館計劃,原先要拆建爲新的石渣堆置場,後經鄉民奔走,總統府資政姚嘉文、立法委員湯蕙禎等人以及苗栗縣府居間協調,並在客委會大力支持下,才中止石渣場新建工程,也爲地方保留了文化創生的契機。

該館經規劃,已定6月26日以「1895生活文化館」爲名揭幕啓用,正式成爲銅鑼文史及地方創生基地,跟鄉親們一起啓動銅鑼人的文化生活。

爲把這份屬於銅鑼人的靈魂呼喊出來,洄游雙峰青年培力工作站及銅鑼灣創生髮展協會,將透過「一八九五」電影賞析、乙未講座、銅鑼灣巿集銅鑼灣文化生活展及感恩音樂會的方式,帶領大家傾聽先民用生命寫下的故事,一起遇見那顆單純、熾熱,爲理想拋灑熱血的美好心靈。

縣府26日舉辦「1895感恩音樂會」,並邀請到總統府資政姚嘉文、立法委員湯蕙禎、縣府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前陽明交大客家學院長張維安、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前院長羅肇錦、吳家祠堂主任委員吳德鈺、乙未義士李祥甫孫子李峰老師、銅鑼鄉長謝昌年、銅鑼鄉民代表會主席劉樹生、銅鑼鄉民代表會陳祁副主席等人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