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設計系畢展貼近社會 深究憂鬱症、酸民文化

臺師大設計系畢業生以VR技術體驗憂鬱症患者內心,引導觀衆與其溝通與理解。(臺師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憂鬱症、酸民文化、視障者等議題常受討論,但大衆對其較缺乏正確認知,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畢業生打造畢業展《BŪ-BŪ ROOM》,結合平面、多媒體、產品及室內設計等專長,打造10件作品討論這些社會現象,其中甚至包含以VR技術體驗憂鬱症患者內心,引導觀衆與其溝通與理解。

臺師大設計系畢展團隊解釋,展覽名稱之所以取作《BŪ-BŪ ROOM》,發音來自於臺語「霧霧(BŪ-BŪ)」,形容對眼前感到朦朧、看不清的意思。創意以此發想,藉由設計手法,引導觀者透過感官或內心體驗,貼近被「雜霧」所矇蔽的事物。

本次展出作品包含:打造故宮創新觀展體驗的《文物旅行》、探討魚類生態保存議題的《噗哧魚》、以「城市自除餘」爲概念的未來產品《B. Soldier》、透過反社會概念推測酸民文化的《酸怪培育社》、討論資訊時代習慣以標籤化理解事物的《是線索集》、讓視障者體驗廟宇文化的《廟學堂》、針對視障者開發桌遊 《FINGER WALKS》、爲新一代設計的都市澡堂文化構想《霧嶼》、 爲現代人爲享受孤獨、獨自暢飲的隱密酒吧空間《月下獨酌》,還有以主觀視角切入,透過VR體驗憂鬱症患者內心的《涕川暗流》。

針對展覽主題涉及諸多社會現象,團隊特別說明,像是網路時常出現酸民現象,因此在《酸怪培育社》當中,藉由「酸人」與「被酸」的心理實際體驗、與「酸言」的實際氣味模擬,使得觀者瞭解酸民博取關注的自卑情節與被酸產生傷害的矛盾。

另外關於《涕川暗流》作品,團隊提到,有感憂鬱症總被社會大衆誤解、甚至污名化,因此從同理的角度出發,從第一人稱視角體驗,以擬真聲響以及3D動畫,將患者的內心世界具象化,揭開憂鬱症的生活面紗。

本屆指導教授由日籍教授長友大輔和廖偉民教授指導。廖偉民指出,因應國際趨勢與產業界設計需求,臺師大設計系授課已跳脫傳統分科方式,學生畢業製作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個人作品,而是團隊成員運用各自設計專長合作,跨域整合平面、媒體、產品、室內設計。

廖偉民也強調,學生在動手創作實體作品前,必定透過閱讀相關研究文獻、田野調查以及專家訪談之後,藉由整理與分析,讓議題與解決案更加清晰,更能深入探究議題根源。

臺師大表示,本次展覽自6月7日至12日於「溼地|Venue」展出,並藉由華碩、朕宏兩家企業協助,使學生的設計成果貼近實務設計專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