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軍售延宕 排擠軍事投資案

美對我軍售延宕,排擠未來新增軍事投資案。圖爲陸地機動車輛的魚叉飛彈。(摘自Boeing Defense推特)

臺美軍售延宕,最具代表性的是岸置魚叉飛彈系統,全案預算新臺幣866億餘元,而根據114年國防預算書,明年度將編列249億餘元,佔全案預算的28%,亦是軍事投資預算1458億元中,最大單筆支出。根據預算書,岸置魚叉飛彈購案2025年編列249億餘元,2026年229億餘元,2027年215億餘元,連續3年都超過200億元。這項自110年度執行的軍售案,因美方交貨延遲,付款高峰期跟着往後延,並排擠軍事投資的新增案。

根據國防預算書,海軍向美採購的100套岸置魚叉飛彈,2023年原本編列預算爲65億元,因美方進度延宕,下修爲15億元;今年度50億元,明年一舉攀升到249餘億元,極可能創下國軍軍事投資項目分年預算最高金額紀錄。

全案分10個年度的岸置魚叉飛彈案,未來3個年度竟編列高達693億元預算,佔全案預算80%,可見臺美軍售延宕,對軍事投資預算匡列造成影響。

此外,空軍採購的高空無人偵察機,也因美方交貨延宕,全案預算爲217億元,明年卻編列預算104億元,幾乎一半,付款高峰期後延,與岸置魚叉飛彈案一樣。

另外,國防部長顧立雄5月20日到任,5月31日即覈定增購刺針飛彈1985枚,預算由133.7億餘元,增至690億餘元;刺針飛彈付款高峰期自2028年度開始,其中,2028年度預算編列108億元,2029年度131億元,2030年度121億元,與岸置魚叉飛彈的預算高峰期錯開。

至於潛艦後續艦量產7艘,預算高達2840億元,但明年度僅編20億元。1位退役軍方人士指出,這編列方式匪夷所思,很難想像是什麼樣的影響力,能讓軍方及政府在所有條件都不成熟的時刻,做出如此重大決策。

另位退役人士認爲,後續艦預算第1年編20億,僅約全案預算0.7%,可能原因一是頭過身就過的取巧;二是本來不想編,但熬不過上級壓力,編零頭應付;三是,原型艦預算花完,20億實爲「海鯤號」性能提升之用。

這位退役軍方人士建議,後續艦預算編列最好作法,是海鯤號完成海試,且性能滿足作戰需求,量產才能建案;此外,造艦歸造艦,包括廠房、設施、彈藥等整體後勤歸整後,應分別建案,便可看出量產7艘潛艦所需預算和單艦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