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經濟邁向萬億時代,創業者加入涌入產業新業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上海報道

從商業航天到太空經濟,創新者加速涌進規模萬億的藍海市場。

今年4月,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公司聯合發佈《太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1.8萬億美元的重要機遇》(以下簡稱《報告》) ,概述未來十年可能影響太空及相關行業的關鍵進展。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委員會成員Sebastian Buckup 表示:“太空技術正爲更多利益相關者帶來前所未有的益處。隨着成本降低、可獲取性提高,這些技術可能重塑整個行業,像智能手機或雲計算一樣產生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影響。”

Fusion Fund創始合夥人張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前北美市場的商業航天產業正進入新的進化階段。上一代商業航天創新的代表,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的火箭發射、衛星製造等。新階段適合用“太空經濟”進行表述,代表新興賽道之一是太空數據,推動力爲發射成本降低和衛星數量增加帶來的海量高質量數據積累。

“今天的創新不一定需要過大的資本投入,很多機會是隨着太空經濟生態體的形成出現的。”張璐分析說,和很多歷史上的技術研發和應用進程一樣,隨着基礎技術創新的完成,市場將迅速走進技術應用創新階段。在新的階段裡,“技術應用將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不同背景的創業者進場探索形式各樣的應用場景。”

從商業航天到太空經濟

回溯歷史,時任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里芬在2007年提出“太空經濟”的概念,將航天活動的機制效益拓展到了“經濟”的高度。他在那場紀念NASA成立50週年的演講中提出,航天活動帶來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又將反過來推動“太空經濟”持續發展。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中,太空經濟指的是在探索、研究、理解、管理和利用太空的過程中,爲人類創造價值和利益的全方位活動和資源利用。

《報告》預計,太空經濟將從2023年的6300億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1.8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9%,顯著高於全球GDP的增長速度。通信、定位、導航和定時以及地球觀測(EO)服務等太空技術將是太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麥肯錫公司高級合夥人Ryan Brukardt指出:“越來越多樣的行業,如農業、建築、保險、減緩氣候變化等,都可以並將爲不斷髮展的新興太空經濟提供推動力。通過了解和擁抱太空的全部潛力,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參與者可以引領太空經濟的發展,獲得長期利益。”

統計數據顯示,衛星的發射數量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而發射成本在過去20年中降低了10倍。這意味着,較低的成本使發射更多衛星成爲可能。資本流向角度,更廣泛的投資者羣體正在參與太空投資。2021年和2022年的投資額超過700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商業創新帶來的不只是技術的推進,更重要的是成本的降低。創新企業能夠發揮很多能動性,得益於公共部門和市場對失敗與錯誤的包容。”張璐是SpaceX的投資人,在她看來,美國航天產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大規模依靠私營部門的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企業也成爲商業太空產業的人才搖籃。21世紀經濟報道瞭解到,僅前SpaceX員工創辦的企業就已過百家,其中Relativity Space、Firefly Aerospace等都已在各自領域嶄露頭角。

根據一家專門統計SpaceX前員工創業的網站統計,SpaceX校友企業(記者注:由前SpaceX員工創辦或聯合創辦的企業)的累計融資總額已達48億美元,其中Relativity Space的估值已達14億美元。

構建太空經濟新業態

隨着“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航天產業商業化進程也在進一步加快。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發佈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以下簡稱《藍皮書》),2023年我國共實施了67次航天發射,其中有26次商業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6%;共研製發射120顆商業衛星,佔全年研製發射衛星數量的54%。

《藍皮書》指出,中國航天2024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同時,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將迎來首次發射任務。

在應用服務方面,基於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等空間基礎設施,中國航天發展形成了較爲完善的應用體系,有力支撐網絡強國、海洋強國、農業強國、交通強國、文化強國等國家戰略以及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廣泛服務於國民經濟各行業。

隨着我國航天產業進入從國家主導到市場化的過渡進程,商業航天產業迎來即將井噴的市場需求。

有受訪者表示,在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的同時,商業航天有望在未來成爲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增長點。新興的商業航天應用,如太空旅遊、太空採礦等,可能會逐漸成爲現實。

“商業航天是星辰大海的行業,我相信隨着衛星互聯網應用的實現,未來會供給創造需求。”盛宇投資合夥人趙增成分析說,這一方面在於成本不斷降低促進商業化;另外一方面,未來組網後會有更多新應用出來。在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上,“我們覺得有非常大的空間,也願意不斷探索。”

本報此前曾報道,中國智能衛星企業地衛二在全球超過40個國家開展業務。“在萬物皆可雲計算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共商、共建、共享太空計算網絡。”地衛二算法領域首席科學家康亞舒今年初在中東航天大會(MESC2024)上表示,這不僅能夠通過科技的力量推動中國商業向全球擴展,還能加速欠發達地區科技進步的步伐,促進科技平權的全球運動。

在商業航天創業者和投資人們看來,航天產業的未來不僅在於商業化,還在於國際化發展。隨之帶來的,將是一幅全球太空經濟新業態的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