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的非機會主義式漲價

文 | 龔方毅

疫情疊加着一些公共政策,極大干擾了許多行業的既有周期。不少東西愈發稀缺,有錢也買不到。比如電、天然氣、集裝箱 —— 以及芯片。

芯片的供需關係已經極度失衡。包括蘋果、豐田這樣有着極強話語權、且擅長供應鏈精益管理的企業,也沒能抵禦住芯片短缺的壓力,被迫減產或者限期停工。這周有消息稱蘋果年內或削減 1000 萬部 iPhone 13 的產能。

全球最大芯片製造商臺積電在這周的業績溝通會上重申,它們產能緊張的局面會一直持續到明年全年。隨着局勢的變化,前三季度淨賺近 1000 億元的臺積電決定漲價。

漲價消息最早由中國臺灣地區媒體報道,它們指臺積電會對不同客戶漲價 5% 到 20%。另有報道指臺積電對 16nm 及以下工藝的芯片加工調漲 10%、16nm 以上調漲 15%-20%。但臺積電沒有正面迴應。幾個月前還在追問管理層爲什麼不漲價的分析師,現在改問到底漲不漲、怎麼漲以及爲什麼漲。

臺積電 CEO 魏哲家以涉及商業機密爲由不對漲價的真實性或細節直接置評,但說:

剛過去的第三季度,臺積電取得 957 億元營收、毛利率 51.3%,兩組數據均接近指引上沿。它們預計第四季度毛利率水平介於 51% 至 53%。此外,臺積電預計今年資本開支佔營收的比重超過 50%(約 300 億美元),遠超去年 38% 的水平。

因爲芯片是資本極其密集的產業,漲價似乎是合理的。畢竟以臺積電今時今日的地位都宣佈了三年 1000 億美元的資本開支計劃。

但是像分析師 Ben Thompson 說的,臺積電前期投入的確非常大、影響收益率,但通常五年的固定資產折舊期限一到,後續再用這些設備生產芯片,資本開支就不會影響賬面利潤率了。

所以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電子首席分析師駱思遠推測,臺積電漲價除了維持利潤率以支持未來擴張外,還可能是爲了擠壓所謂的假性需求、將產能集中於有真正需求的客戶。

駱思遠說去年年底以來,全球衆多晶圓代工廠不斷調漲報價、影響範圍非常廣,“最有資格漲價”的臺積電卻連續數年都沒有調漲過報價。來去之間臺積電的報價也有了“性價比”。因此可能吸引到已經在其他工廠下單的客戶在臺積電重複下單。

“臺積電這次把成熟製程漲價幅度拉得比先進製程還要高,此舉可以讓虛報的訂單浮出水面、嚇跑重複下單的人,”駱在個人公衆號裡說。

一個多月前,中芯國際出人意料地宣佈與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擬合資建設產能爲每月 10 萬片的 12 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聚焦 28nm 及以上的成熟製程。此規劃被視作行業景氣度高企的信號之一。

不過在市場普遍對代工廠未來充滿樂觀預期時,臺積電指出需求端可能會出現結構性調整,認爲 PC 和手機產業鏈的需求明年可能“稍有下降”。2023 年以後,它們資本開支強度可能會降到 35% 至 40%(比例和絕對額依舊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