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偶・多元文化之身」揭幕 「藏鏡人」重現江湖
臺博館「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展出罕見的戲箱,讓觀衆瞭解戲班生活的流動與艱苦。布袋戲班走南闖北,戲箱中除了放上戲偶,還有用鋁箔零食包裝紙製成的青天白日國旗、用耳環改造的旦角頭飾、用白色塑膠瓶製成的戲偶眼鏡、以及小罐胃藥等。既展現戲班人靈巧應變、回收再利用的惜物精神,也反映戲班四處漂泊、日夜操勞的工作型態。記者陳宛茜/攝影
走進臺博館的「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迎面是一個巨大的展櫃,放上34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偶,居中的「真西園戲臺」是雕刻精細的「六腳棚」戲臺。這是是已故布袋戲大師「闊嘴師」王炎的戲棚,王炎晚年雙眼失明後,戲棚被古董商賣到日本,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費盡心思又從日人手中購回。戲臺前,國家文藝獎得主許王雖然坐在輪椅上,依然將手中的戲偶舞得虎虎生風,戲偶彷彿活了起來。
2020年,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在文化部見證下,將其多達1萬1千多件遍及全球之偶戲文物捐贈臺博館,經過3年多的整飭與研究作業,推出「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並同步發行《揭開臺原搜奇櫃》及《亞洲多元文化之身》偶戲叢書,臺博館「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今天開幕。
「我們這一代的人,從小就是看布袋戲長大的。」文化部長李遠回憶,以史豔文爲主角的黃俊雄布袋戲於中午播出時,全國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看史豔文,政府擔心布袋戲讓人民忘了工作與求學,一度禁止布袋戲在中午播出,可見布袋戲的影響力。他指出,此一展覽跟與目前正在臺博館展出的12強「冠軍之路」相互輝映,可說是「臺灣文化的冠軍之路」。
正因爲布袋戲在臺灣曾擁有百分之九十的收視率,出自「雲州大儒俠」的「藏鏡人」纔會成爲臺灣人共同理解的「幕後黑手」政治語彙,展中也展出一個復刻版的「藏鏡人」戲偶。除了戲偶與戲臺,還展出罕見的戲箱,讓觀衆瞭解戲班生活的流動與艱苦。布袋戲班走南闖北,戲箱中除了放上戲偶,還有用鋁箔零食包裝紙製成的青天白日國旗、用耳環改造的旦角頭飾、用白色塑膠瓶製成的戲偶眼鏡、以及小罐胃藥等。既展現戲班人靈巧應變、回收再利用的惜物精神,也反映戲班四處漂泊、日夜操勞的工作型態。
林經甫表示,他30多歲時看到大英博物館和歐洲人收藏文物和歷史,觸發他開始蒐藏偶戲。歷經約50年的蒐藏之路,他開始思考這些偶最佳的活化和收藏地點,最後選擇臺博館落腳。他期許臺博館成爲亞洲戲偶文物的蒐藏及活用平臺,與國際戲偶文化進行交流,讓這些戲偶繼續發光發熱。臺博館館長陳登欽表示,經過2019年西田社、2020年林經甫的捐贈,目前臺博館偶戲典藏已多達1萬5千餘件,躋身當今世界收藏亞洲偶戲藏品的重要博物館之列。
走進臺博館的「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迎面是一個巨大的展櫃,放上34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偶,居中的「真西園戲臺」是雕刻精細的「六腳棚」戲臺,是已故布袋戲大師「闊嘴師」王炎的戲棚。展櫃前是國家文藝獎得主許王。記者陳宛茜/攝影
文化部長李遠和國家文藝獎得主許王一起舞動手中的戲偶。記者陳宛茜/攝影
臺博館2024復課的藏鏡人戲偶。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