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中華文明溯源”正式揭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全新特展:“中華文明溯源”9月24日舉行揭幕儀式。展覽將於9月25日正式向公衆開放,展期至2025年2月7日。

九個考古文化和九個主要考古遺址近110件珍貴文物到港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相互接觸和吸收,最終融爲一體,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和特色。“中華文明溯源”展覽聚焦近二十年中國重要的考古發現,展出約110件(套)新石器時代至夏代、跨越5,000年的珍貴文物。這些展品來自內地北京、甘肅、遼寧、安徽、浙江、山東、湖北、山西、陝西、河南等省市和香港共14間博物館和考古機構,涵蓋九個考古文化和九個主要考古遺址,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展品中有16件爲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分爲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孕育——文明初成(距今5,800–5,2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流域等不同區域都出現了文明初成的跡象。第二單元“綻放——古國文明的發展(距今5,200–3,800年前後)”: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開始衰落,而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第三單元“傳承——王朝時代的開始(距今3,800年–3,500年)”:夏朝建立,中華文明進入了新階段。

在以上三個單元和時期中,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分別爲玉龍、玉琮和銅斝,均爲國家一級文物。第一單元中的玉龍(距今6,000–5,000年),來自紅山文化中晚期遺址,是中國最早具有龍形象的實物之一;第二單元中的玉琮(距今5,300–4,300年)作爲身份的標誌,是良渚文化玉禮器系統的代表,也體現了良渚玉文化對周邊文化和後世的廣泛影響;第三單元的銅斝(距今3,800–3,500年)爲來自二里頭文化的青銅禮器,反映了二里頭文化獨特、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以及以青銅器爲核心的中華禮儀制度的逐漸形成。

不少器物生動展現人們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其中,長江中游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陶塑刻畫生動,例如人抱魚像(距今5,300–3,800年)。當地亦發現大量玉器,或誇張或具象,如人頭像(距今4,200–3,800年)。此類玉人像也被認爲是四川三星堆文化祭祀坑(距今3,300–3,100年)出土青銅頭像的靈感來源之一,展示出長江流域源遠悠長的文化傳承。

張智霖“星”音導賞引領大衆瞭解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展覽透過270度全景銀幕,重現中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城址之一——位於陝西省的石峁遺址。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考古發現改變了以中原爲中華文明發祥地的傳統認知。遺址於2006年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入選《考古》世界十年(2011–2020年)十大考古發現。展覽展出多件石峁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如神人對虎紋石雕(距今4,300–3,800年),這些石雕表現精緻的雕刻技巧,亦反映當時複雜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精神生活。博物館很榮幸邀請到著名歌手及藝人張智霖爲展覽錄製廣東話“星”音導賞,帶領觀衆探索石峁遺址,及細說文物背後的故事,講解中華文明發展進程及脈絡。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表示:“本展覽聚焦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所調集文物展品類型十分豐富,從遼河平原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到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花葉紋圜底罐,再到香港考古發掘的珍貴文物等,旨在深度挖掘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進而呈現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同根同源的生動燦爛圖景。”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本展覽彙集了多個重要考古遺址的出土文物,展示5,800多年前中華大地先民的生活,他們土生土長,連綿不斷地把中華血脈傳承。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燦爛的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各地區在交流互動中匯流融合形成。我們希望觀衆,特別是學生和年青人,透過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

張智霖很高興能爲“中華文明溯源”展覽獻聲,他分享道:“我很榮幸參與這項弘揚中華文化的跨領域項目。展覽展示多個宏偉的考古遺址、以及衆多手工精巧、造型非凡的出土文物,體現出中華大地先民豐富的精神生活及他們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偉大貢獻。我鼓勵大家走入展廳,近距離觀賞這些珍貴文物,並配合我的語音導賞,感受中華文明的絢麗多彩。”